11月中旬以来,市场震荡回落,不少上市公司陆续公布“护盘”行动,除了股东及高管增持,股份回购也是其中一种。
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份不仅能稳定股价、增厚每股收益,还能优化资本结构、强化控股权,同时向市场传达了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被低估的信号。
对投资者来说,回购对股价起到了支撑作用,被视为一种利好消息。此外,上市公司利用真金白银回购自家股份比高送转要靠谱得多。
笔者以预案公告日为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12日(本文至今均指2017年12月12日),且已经完成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现阶段A股市场公司回购的特点与规律,对投资者参与回购标的提供一定的参考,并通过与美股、港股回购的比较分析,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主动回购少
历史上我国A股回购非常少见。2014年及以前完成股份回购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不足60家。
2015年股灾后A股市场股份回购比例明显上升。截至2017年12月12日,2015年初以来发布且完成回购计划的上市公司达462家,涉及股份回购事件1158例。
研究表明,A股回购比例虽呈增长趋势,但多为被动式回购,因股价被低估而产生的主动式回购占比非常小。
统计期间,由于激励对象离职、辞职或不在公司任职导致的回购案例数高达721例,由于公司或个人业绩不达标的回购案例数高达352例,两类原因均涉及的有52例,合计达1209例,占比超97%。相反,因实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以及股价被低估等进行的主动式回购仅占3%。另外,从金额上看,被动式回购涉及金额占比达69%,仍占主要地位。
股份回购应是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现金流情况、估值水平、生产经营状况等因素做出的自主性决策,回购比例的上升并不能作为回购由冷转暖的一种标志,应根据回购动因具体分析。
回购规模小
研究期间,A股回购金额达218.5亿元。A股市场上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股权融资募集资金规模均高于股份回购。与IPO募集资金相比,回购涉及资金规模占比不足5%;与配股、增发等再融资募集资金相比,回购金额仅占0.47%,A股回购力度非常有限。
现阶段,我国A股上市公司多存在做大做强的理念,而股份回购后一般要求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予以注销,与之相违背。
成熟资本市场,股份回购是常用的资本运作方式之一。据同花顺统计,截至2017年12月12日,2015年以来香港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已超714亿港元,涉及回购案例数高达7547例,数量和金额均高于同期A股回购相应值。
与美股回购相比,A股回购更不值一提。年报显示,2016年美国通用电气回购总额约220亿美元,已超研究期间我国A股市场回购总额。不仅如此,美股大型企业如苹果公司、微软、麦当劳2016年回购金额均超百亿美元。
相比之下,A股回购力度还远远不够。
回购成临时工具
我们将上市公司月回购金额与上证综指走势(月收盘均价)比较发现,上市公司对股份回购的青睐并非偶然,与市场行情变化有着微妙的关系。
极端行情下,上市公司回购力度与市场跌幅呈正相关的关系。市场跌幅较大时,上市公司回购力度明显增加。2015年6月中旬、2016年初市场急速下跌,股份回购金额出现明显峰值。市场大跌时,股份回购是上市公司维稳股价的常用工具。研究期间,用于维稳股价的18例回购事件均发生于2015年7~9月与2016年初。
而市场上涨或震荡时期,上市公司回购热情明显不足,回购金额处于较低水平。
由此看来,市场走势是影响A股回购行为的重要因素。A股回购潮在市场下跌时出现,且一般出现于市场底部。随着市场走稳,回购又受到冷遇。
近来A股回购案例的增加与市场下跌有关。11月14日至12月12日,大盘震荡下行,跌幅达 4.3%,不少个股开启下跌模式,为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股价,上市公司开始公布回购计划。
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上市公司公布回购计划通常都是为了缓解燃眉之急,并不具备持续性。甚至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在大跌时发布回购计划,待市场回稳借助各种理由终止回购。
对投资者来说,尽管回购是股价被低估的一种利好信号,但在选择回购标的时,应结合上市公司基本面、估值水平、行业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考量。
为何不想回购?
上市公司回购是基于价值判断的自信表现,不仅有利于稳定股价,更向市场传递了价值投资的清晰信号。价值投资不仅依靠投资者,更依靠上市公司大股东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