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晴前男友为什么去世?诚成资本刘波海南往事回顾

2020-09-04 21:10

  刘波涉嫌约40个亿的贷款黑洞,以及数目不详的担保贷款。这些钱究竟流到哪里去了?有迹象表明,刘波已经早就开辟了一条日本通道。

  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说,如果不出所料,此刻刘波应飘零日本,静以观变。之所以说是飘零而非逃亡,是因为刘波眼下依然是个不黑不白的人:他是否有罪尚无定论,但他肯定是个问题人物。

  他的问题有多大呢?答案是:涉嫌约40个亿的贷款黑洞,以及数目不详的担保贷款。

  如果刘波如期还款,40个亿的贷款就不能称为黑洞。但是黑洞还是出现了,年初刘波的感伤之言———佛佑我等,共避此劫———表明,第一,刘波已经承认这一“劫难”的客观存在;第二,他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寄厚望于奇迹,也就是他所谓的佛。

  据知情人说,这一“劫难”的清晰出现是在北京复兴门内大街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当时与刘波对话的是该行资产保全部负责人,室内冷气劲吹,刘波却汗流满面。具体对话细节外人无从知晓,不过显然与贷款相关。

  这40个亿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从刘波旗下上市公司诚成文化(600681.SH)———现已更名为奥园发展———披露的数据不难推演。2001年、2002年诚成文化的财务费用分别是1748万、2023万,按照约5%的企业年贷款利率来计算,大概折合40个亿人民币贷款。

  必须注意,刘波还是十数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这些公司名义申请的贷款尚不在这40个亿范畴之列。

  至于担保贷款,眼下已知的数额大约在1.8亿,但这显然并非全部。

  接近刘波的一些人士实际上早就嗅出了黄金面具下的危险气息,一个出版商稍早在一个私人场合就大发感慨:“刘波玩大了,盖子迟早有人揭开来。”

  现在看来,这个盖子才刚刚揭开。

长袖如何善舞

  刘波的传奇生涯开始于《传世藏书》,这部大书的成功是刘波神话的原点,也是诚成文化神话的原点,由此出发,刘波把“概念”卖给银行的运作思路日渐明晰。

  倘若现在,《传世藏书》很可能只是片瓦击水,击起小小波澜,但在10年之前,情况大不相同。

  1991年启动,1996年《传世藏书》完成全部123卷本的编纂、出版。涵盖经、史、子、集,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已过耄耋之年的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亲任总编辑,2000多名古籍整理工作者一同参与整理编校——换言之,《传世藏书》极有卖点。在此之后,中国图书市场上才大量出现此类书籍。除此之外,《传世藏书》标价高达6.8万元,几乎也是史无前例。因此,《传世藏书》甫一面世,在出版界和文化界立刻引起轰动。

  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说,在这部书上,刘波展示了惊人的运作天才。

  书籍原先定价为6999元,但是刘波不顾他人反对,坚持把价格一举调高了近10倍,定价为6.8万元。由于书价奇高,销售十分困难,不得不给发行商大幅度的折扣。但是,刘波却化劣势为优势,通过大量向政府机关、著名机构甚至庙宇赠书,《传世藏书》声誉日隆。上述人士说,刘波反而借此“攀龙附凤”,为日后游走文化界、金融界和资本市场积蓄了宽广的人脉。

  实际上,在书籍尚未销售之前,刘波就已经把《传世藏书》成功地“卖”了一次。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建设银行在海南的分支机构向刘波的《传世藏书》提供了3000万的贷款,而海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慷慨”不遑多让,向刘波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金。这些款项后来都成了呆账。

  这些金融机构何以会向刘波贷款?

  相关媒体披露的讯息是:“当时刘波想到了一种创新的发行模式———将代售费转给了建设银行,由订书者到建行交款,并由平安保险、太平保险担保。”到底是不是如此,记者没有得到确证,但是据说刘波“极为聪明,擅长造概念”,而且“为人看上去十分诚恳、谦逊,容易让人产生信赖感”。

  《传世藏书》之后,刘波在出版界还操作过其他一些书籍,但是这些都没有《传世藏书》来得影响力大。回过头来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刘波借壳“武汉长印”,这一段时间是刘波“运作”思路的成熟阶段:有个好的概念,寻找概念的一个基本载体,然后再把“概念”卖给银行,在刘波的头脑中日渐清晰,这一点先是在《传世藏书》的运作中得到体现,接着是海南诚成药业有限公司打出的“制药”招牌(经过最近10年的发展,海南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制药基地)融得巨资,接着是在1999年、2000年运作上市公司“诚成文化”时达到顶点——只不过到了诚成文化之时,概念不仅卖给了银行,也卖给了资本市场。

  半张脸的神话

  1998年,刘波以1个亿的代价,借壳“武汉长印”,后更名“诚成文化”,开始了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