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德意】“我们尽量让全世界的观众,感受起来比较舒服一点。”“这种东西一定不能着急。”“从小处着手,是特别必要的。”……这些朴素的回答出自环球网记者就“中国文化走出去”话题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的交谈。在4月16日的采访中,记者能够感到人民教师悉心培养学生的状态,在面前这位采访对象身上得以映射。
由于“遇见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文化展”于13日北京新闻发布会结束后,马上在20日于德国举办海外发布会,环球网记者有机会在此间期进行这场面对面采访。户思社在2013年就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前,有着累计20余载的高校任职经历。户思社对环球网记者表示,他还是倾向于使用“户老师”这个称谓。
润物细无声般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对外友协文化交流部同德国的合作已有25年历史。在2017年,全国对外友协和德国当地达成共识,愿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主题举办重要活动。“但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特别担心以一种强势的方式强迫别人去接受。我们希望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德国观众感受到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平和,想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不会因为和平发展而强迫别人接受中国的东西。”“户老师”对环球网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