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上海特派记者 白云怡】“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早期梳理改革开放“样板”的一句话。时光倒流到1990年的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正式宣布。从新浦东诞生之日起,这块当时在地图上甚至没有标上地名的土地28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吸引了无数国际关注的目光。上世纪90年代担任过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等职务的赵启正,当年被大家称为“浦东赵”。《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跟着见证了新浦东拔地而起的赵启正先生来到浦东陆家嘴,听他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中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精彩故事。
“我们的激光笔点到哪里,哪里的高楼就建起来”
对赵启正先生的专访是在浦东陆家嘴的中心绿地进行。4月的上海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和煦的暖风带着花香,在中心绿地的香樟与垂柳下,坐满休闲赏春的市民和游人。从绿地抬眼向四周望去,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摩天建筑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环顾着四周,赵启正兴致很高,回过头来笑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你知道么,这里的每一栋摩天大楼的建筑面积,都超过了外滩沿江所有楼房面积的总和。”
正当我们感叹眼前的繁华时,一名赵启正刚到浦东时的老同事闻讯赶来,并专程送来一张老照片。那是1992年12月,浦东管委会成立的前夕,身穿土黄色羊毛衫的赵启正正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浦东地图。在地图前方,是一座陆家嘴建设的规划模型,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才刚具雏形。一瞬间,现实和历史仿佛在此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图1:1992年12月,赵启正在临时租来的农民开的“由由”饭馆看浦东规划图。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张照片,因为当时的我比较年轻。”年近八旬的赵启正看着照片对《环球时报》记者开玩笑说:“这是在一家农民开的小饭馆抓拍的,那时浦东还到处都是荒地、农田,连一栋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中心绿地这里当时还是一大片又脏又乱的棚户区呢。我们只好找当地农民租这家饭馆暂作办公室,开始新区的各项规划工作。我还记得那家饭馆的名字叫‘由由’,意思是‘种田人出头’。”
图2:赵启正说,这是他最喜欢的老照片之一,但当时的浦东还几乎是一片荒地。 白云怡摄
曾经的“由由”早就消失在浦东大开发的浩大征程中,已经成为了由由大酒店,当年的“种田人”也真真切切地“出了头”。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中国坊间有一个传闻:1991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为连接浦东的南浦大桥题字时,故意把“浦”字右肩上的一点写到下面,意思是暗示上海的改革晚了,希望上海同志们改革的步子能再快一些。
“这个解释当然很牵强,但说到浦东,人们总会想起小平同志。”赵启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小平同志确实说过一句话,‘浦东开发晚了,是我的错误’,但其实中央在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一是当时在国际上有些人想围堵中国,认为中国会‘收’,改革开放不会再坚持下去,所以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做几件事,表明中国还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就是其一。二是深圳此前的成功给了大家信心,使中国敢于把上海这个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列入改革开放名单。我曾对深圳的领导说,深圳是前面冲锋的坦克,上海就是跟在后面的步兵,是深圳帮上海率先顶住了太多压力。”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不同,浦东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面对的是更为严峻的国内外挑战。赵启正解释说,“‘四小龙’崛起时,西方世界对它们并没抱有警惕感,如在金融和科技成果转让方面比较宽松。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他们则有几种心态:一是你们根本做不成;二是如果你们硬做,我们不会在政策和科技上大力支持你们,要警惕你们会不会成为我们的对手;三是如果真的有前景,我们也会搭这个便车。而在国内,中国地区差异很复杂,哪个地方先开发,哪个地方后改革,需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