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巨震、欧美疲软 全球车市寒冬远未结束

2019-08-15 21:59

  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在曾经的教训中调整战略,避免昔日的悲剧再次发生。只是这一轮的衰退还将持续多久,没有人能知道答案。

  天色未暗,夜已不远。全球车市在经历了连续十年的增长之后,正走向衰弱。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数据显示,全球主要车市在2019上半年,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在内的核心市场销量均呈现下滑态势,咨询机构IHS Markit更是下调了今年的全球汽车市场销量预期,相关数据极有可能同比下滑2%。

  在东方,持续萎靡的中国车市正在遭遇残酷的13连降,印度则经历着近20年来最为严重的汽车产业衰退危机,韩国的产业链条更是在雇佣寒流和产销不振中早早亮起了红灯。就连坐拥多个强势品牌的日本,也在刚过去的财季报告中一片哀鸿,利润暴跌已成常态。

  遥远的欧美,也因车市下行的阵痛焦头烂额。2018年下半年以来,裁员,关厂,缩减产品线的消息就屡见报端,刚过去的7月份,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还启动了与汽车制造巨头的新一轮利益谈判,成为近十年来最具争议的一次博弈。

  北美地区增长乏力

  自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的汽车行业从未如此失宠。

  今年1月开始,美国车市就在多条线上艰苦作战,持续六个月的负增长模式就此开启。作为全球多家汽车制造商的最大市场和利润奶牛,如此被动的连续下滑,在美国的最近十年也只有2009年和2017年遭遇过。

  据外媒报道,通用汽车已决定对北美的两家工厂削减雪佛兰探界者的相关产量,这一举措,后续或将影响到旗下GMC Terrain等多款车型的生产。除此之外,通用已计划在墨西哥的圣路易斯波托西(San Luis Potosi)工厂裁撤员工约35%,而在美国安大略省的另一家工厂,该公司也将启动短期的停产修整。

  通用的这些动作,只是北美车市的一个缩影。

  过剩的产能和难以消化的库存,让行业压力居高不下。当地多家权威机构预测,美国2019年的新车销量极有可能下滑至1690万辆,这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数据,因为也只有最糟糕的2014年,美国市场的全年销量才跌落1700万辆的分水岭。

  销售惨淡,市场骤变,昔日受宠的SUV也开始增速放缓。数据咨询公司Auto Trader等多家权威机构已经对SUV的前景做了相对保守的预判。残酷的现实是,SUV市场正在逐渐饱和,库存正在增加,而相关的非良性激励和补贴也在增长。

  福特汽车最近的一份声明,也呼应了通用的相关举措。

  在北美,福特宣布对安大略省的生产线进行产品缩减,调整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长期生产策略。这家工厂当前肩负着福特锐界、福特Flex、林肯MKT等车型的生产,大约有200名工人将被闲置,进一步的人员裁减在今年可能会继续。

  本田也在本周证实,他们已经减少了美国俄亥俄州雅阁和思域的生产规模;最近几个月,日产亦在美国的密西西比州以及墨西哥地区削减了多款新车的生产业务。在刚过去的季度财报发布会上,日本多家汽车制造商的业绩报表全面下跌,在北美的处境也非常严峻。

  日产首席执行官西川广人直接宣布,他们已经针对北美市场启动了新一轮的市场调整,其中不排除裁员和削减产能等计划。

  在北美市场,多家传统的整车制造商已习惯依靠销售激励来刺激消费,降低库存。类似这样短视的做法,在整体车市增速放缓的当下本应及时抑制,以推动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健康良性发展,只是相关补贴和奖励金的数据依旧高挺,极有可能给疲软的车市雪上加霜。

  市场研究机构Cox Automotive曾给出一组数据,美国今年7月的新车销售平均奖励是每辆车3911美元,同比增长了4%,一些皮卡的奖励金额甚至达到了1万美元或更多。

  经历了经济大衰退的人来说,以上的场景或许都似曾相识,十年前的至暗时刻,汽车制造商们也是在恶性循环中不断地扩大奖励金缘和补贴,以维持工厂的运行和生产。但大家后来慢慢发现,在这样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印度产业巨震

  印度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汽车产业占制造业约一半的价值产出,但是现在,这个国家的汽车正面临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增速和销售危机。当下的情况看,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一令人失望的现状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复苏。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