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方军长是否说了“谁不打谁是孙子”,目前知道的是,这次会晤是自6月15日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后的首次军长级会晤,时间长达11个小时。
印度媒体对此次会晤的总结是“印方强硬”,理由是辛格军长向中方提出了以下几项要求:中方从班公湖北岸撤军;中方从加勒万河谷撤军,并在重要战略地区恢复原状;中方减少有争议边界一侧的“纵深地区”部署;恢复基阿姆温泉地区原状;中方停止在争议地区的的军事集结。中方恢复4月初之前的部署。
另有消息称,印方还要求中方提供具体的撤军时间表。不过,具体时间没有透露。
从印度方面提出的这几项要求看,特别是带有警告性质的使用武器的批条,印方态度可称得上强硬。可是,单方面强硬并不能达到目的,如果中方也同样强硬,那结果就要看谁能扛得住。
就在双方军长级会晤的次日,6月23日,中俄印外长举行了视频会晤,尽管中方官媒将顺序写为“中俄印”,实际上应为“中印俄”,在中印对峙的时候,俄罗斯显然是扮演了中间“粘合剂”的角色。
新华社的报道中规中矩,说,“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给世界带来一系列复杂变化。建设和平稳定、开放多元、合作共赢的‘后疫情’世界,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契合时代发展要求。”
“王毅强调,中俄印同为坚持战略自主的大国,我们应把握好三国互为伙伴、互为机遇的总体合作态势,从助力三国发展振兴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利益出发,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好双边关系中存在的敏感因素,维护好相互关系大局。”
相比之下,印度媒体不绕圈子,直奔主题。6月24日的《印度时报》指出,印度外长苏杰生在视频会晤中所强调的“尊重伙伴的合法利益”的重要性,就是指中国最近在边境地区针对印度的“挑衅行动”。
同日的《印度快报》和《印度斯坦快报》更认为,在当前双方在边境地区紧张对峙的情况下,苏杰生的这种说法几乎是对中方“不加掩饰的”批评。
6月15日,中印边防军人在西段边境加勒万河谷发生严重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这是自1975年以来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冲突中首次造成人员死亡。两国关系因此变得高度紧张。
虽然有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参加,但是,中印外长这次继6月16日通电话后再次通过视频会晤,不可能不涉及到对中印当前边境对峙的表态。不过,印度媒体分析认为,这次会晤对于缓解现在中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印度时报》的报道注意到,三国外长视频会议结束时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也没有发布新闻稿,这是不寻常的。这表明,印度不愿与中国采取任何联合行动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按印度媒体所说,辛格军长态度“很强硬”,苏杰生外长对中国的不满“不加掩饰”,那么可以推测,印度就是认为自己很“无辜”,错误不在印度,是中国欺负了印度,那就意味着,中印通过外交手段心平气和地解决当前问题正在遇到困难。
事实上,中方关于此次边境冲突的最新表态也表明,中方不接受印方的说辞,而且,这次是国防部和外交部同时表态,火力相当“集中”。
6月24日,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详细介绍了中印边境冲突爆发的全过程,明确指出,此次中印边境冲突责任完全在印方。
“令人震惊的是,6月15日晚,印度一线边防部队公然违背双方达成的共识,出尔反尔,再次越过实控线向中方蓄意挑衅。中方官兵在现地交涉时,突然受到印方暴力攻击。这引发双方官兵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这就等于说,中方认为是印度军人先动手。吴谦指出,中方对加勒万河谷地区拥有主权,就此次冲突而言,是印度边防部队于5月初期“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中国边防部队果断采取自卫措施,对印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天,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也谈到中印边境冲突问题,希望印方严格遵守并认真落实中印此前会谈达成的共识,与中方相向而行,以实际行动恢复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赵立坚说:“此次事件的是非曲直十分清楚,责任完全不在中方。”
或许是因为注意到了日前中印军长级别会晤中印方的“强硬”,以及没有发表联合声明和新闻稿的中俄印三国外长视频会晤,有印度媒体记者问,中方为何在此时发表声明?
赵立坚回答,上述声明旨在澄清事实,向世界人民说出真相。我们之所以发表这样的声明,是因为印度外交部,包括印度媒体,大量披露了不实的、虚假的信息。
赵立坚所说的虚假信息,包括此前印度媒体曾报道说,有40多名中国边防军官兵在冲突中丧生。对此,赵立坚给以明确回答:“至于一些印度媒体报道印方官员的话称,中方至少有40名官兵死亡,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虚假信息。”
中方军人有无死亡?这是边境冲突发生后中国网民一直关心的问题。此前中方一直模棱两可,只有胡锡进通过微博给出这样的解释:“中方没有公布解放军士兵在与印度军人肢体冲突中的伤亡数字,我理解,是中方不想让两国民众对双方伤亡数字进行对比,从而刺激两国公众的情绪。这是北京的善意。”
相比老胡的解释,赵立坚的澄清似乎更进了一步。但严格地说,这个说法否定的只是死亡的具体数字,而不是“有人死亡”这个事实。所以,老胡对“没有公布”原因的解释依然有它的合理性。
自中印近两个月来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以来,尤其是在加勒万河谷流血事件后,不断有媒体报道说,双方都在持续增兵备战,不排除擦枪走火乃至卷入一场战争的可能。这甚至引发了有些军迷的猜想:担负最广大边疆地区防卫任务的西部战区,能否在遭到印军进攻时守得住、打得赢?
因为有1962年边境作战的胜利,很多中国人面对印度总是信心满满,也时常嘲笑印度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就连老胡也持同样的看法。6月22日,老胡通过个人微博向印度发出警告说,如果边境冲突升级为战争,印度没有胜算。虽然中国不想与印度升级冲突,但“有充裕能力击退印军的任何挑衅”。
他说,今天中国的GDP是印度的大约5倍,军费估计是印度的3倍多。印军如果升级同中国的边境冲突,使之成为战争的话,“只能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如果他们的军队连‘打架’都打不过中国军人的话,枪枝和其他军械更帮不了他们的忙。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要比印度的先进、强大得多。”
不过老胡并不是在贩卖战争,他的观点与中方一再强调的立场一样,即印度应该保持理性,“与中方共同管控好边界纠纷最符合印度的利益”。
值得深思的是,老胡告诫印度所依据的1962胜利,似乎也恰好证明了军事上的胜利并非总能带来真正的胜利。当年中国军队虽然击败了印军,但是后来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后撤。不仅放弃已经收复的藏南地区,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还再从“麦克马洪线”后撤20公里,与印度军队脱离接触,将物资、战俘归还印方。
此举令世界目瞪口呆。如《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作者马克斯韦尔所说,“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作出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是,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中,特别是后勤补给跟不上,无法支撑长时间作战。不过,中国前驻印度大使裴远颖后来指出,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发起中印战争的目标不是收复藏南,而是反击印度在边境的挑衅。如果拿下藏南而不撤军,势必会陷入与印军的长期纠缠,等于开辟了另一条战线。而当时,中国的主要威胁是美国和西方。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就真的很麻烦。印度总在中国西南方,而美国是“风从海上来”。既然美国将长期是中国的主要威胁,那就意味着,我们还真的不能轻易和印度在军事上杠起来。
可见,老胡的话只说了一半,那就是,中国打得过印度,但最好还是别打。换句话说,“保持理性”这四个字,既是给印度的警告,也是自我提醒,一语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