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近日,习近平就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作出重要指示。在指示中,习近平提出了怎样的方法论,强调了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美丽乡村建设着眼的又是什么?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近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在这个重要指示中,总书记既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也提供了典型范例。
重要指示中有大战略。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习近平指出,要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早在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遵循这一原则推动乡村发展。而今被人们冠以“最美”“最富”来形容的下姜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下姜村隶属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过去下姜村的“穷”很有名:“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下姜村调研。听了村民的反映后,习近平指出了这个村“穷”的症结所在:种植的全是大路货,没有做到优质高效和错位发展。
在习近平的关怀下,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进驻下姜村。俞旭平在村里“待”了一个月,认为村里的低坑坞最适合种中药材黄栀子。于是,发动村民在以前只能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
路子找准了,好日子自然来。当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再次来到下姜村时,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已能收入4000多元。
安吉的变化是又一例。撬动安吉发展的支点是毛竹。
2005年8月,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在这一论断指引下,安吉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通过保护环境来优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
安吉,漫山遍野是毛竹。从竹梢、竹根、竹叶到竹杆,安吉人将一根竹子“吃干榨净”,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名片是竹子做的,毛巾、内衣是竹子做的,U盘也是竹子做的。安吉竹产品已经达到了3000多个品种!
同时,环境恢复后的苍翠竹海,又吸引了无数游客。仅2015年,来安吉的游客就接近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75亿元。
一方水土,一方天地。实践证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不二法宝。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要实现美丽乡村的蓝图,也需要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
在最近的这次指示中,习近平指出,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强调,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正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就的秘诀。
2003年,针对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民群众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的实际情况,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拉开了浙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序幕。
2003至2007年示范引领,1万多个建制村推进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等;2008至2012年整体推进,主抓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2013年以来深化提升,攻坚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15年间,以“千万工程”为始,浙江按照“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的要求,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推进乡村建设,路线清晰而深刻。
15年间,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党委政府抓好“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性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工作部署,表彰工作先进县、示范县。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5年的坚持不懈,浙江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数字太干巴?那么,告诉你一个鲜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