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西安)2018年开行突破百列。(记者 雷伟东摄)
■记者 裴磊
回望已如烈火烹油般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轫,会想起在中国互联网“前夜”的1996年初,北京中关村附近竖立的那块大牌子: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这堪称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问。
如今,同样格式的问句需要每一个西安人去认真思考:西安离国际物流枢纽还有多远?
因为在今年2月份发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了西安的国际物流枢纽定位:“依托空港、陆港、口岸、信息四大平台,完善国际内陆港和航空港功能,提升货物中转集散辐射能级,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效率最优的国际物流枢纽。”
《规划》给西安物流业出好的题目,如同当时世界给中国互联网产业出好的题目一样,西安能否交出如中国互联网产业一样漂亮的答卷?
审题 作答前的四维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是现代商业决策前必做的课题。而最常用的战略分析便是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西安建设国际物流枢纽的S (strengths优势)是什么?“处华夏之中,起到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这是记者一年多来,采访传化、海航、京东等多家落户西安的物流业巨头时,他们都会给出的答案,那就是西安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
为什么西安的地缘优势历来存在,之前却没有成就西安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的辉煌地位?这是因为西安同样还有自身不可忽视的W(weaknesses劣势)。在陕西物流学会会长单元庄看来,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属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前提必须“有货可运”,“需要有生产制造的支撑”。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工业制造都是西安的短板之一,本地物流需求不足,不仅制约着西安物流总量的增长,也难以刺激更先进和丰富多彩的物流业态的产生。
虽然劣势和优势同样明显,但西安终于在近年来迎来了物流业发展前所未有的O(opportunities机遇)。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郝渊晓表示,如今的西安已经提出了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宏伟目标,不仅支持本地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同时还积极招商引资,美光、三星、吉利、京东方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巨头先后落户西安并增资扩产,必将释放出巨大的物流需求。与此同时,我市还制定了“物流业倍增计划”和“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等支持以物流业发展为主的万亿级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京东无人机、传化智联等现代物流模式落户西安,也将对我市物流业发展带来现代化、专业化的提升。
在一众机遇中,郝渊晓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机遇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他说,丝路沿线国家大多无法海运直达,这就决定了空运和陆运将成为外贸的主要物流形式。西安如果能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国外商品西安进关分拨,中国商品西安整装出关的话,国际物流枢纽地位必然形成。
这确实是西安的重大机遇,但意识到这一机遇,并且摩拳擦掌准备与西安同台竞技的城市也有很多,这便是西安的T (threats威胁)。据公开资料,武汉、郑州、重庆、成都等周边城市也都提出了这一目标,且他们的物流规模等基础甚至好于西安。
破题 让现代物流的全要素向西安汇集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是西安物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西安该如何扬长避短、抢抓机遇?专家给出的方案是:重视物流这一重要流动经济形式,引导现代化物流全要素向西安汇集。
“首先应该丰富和提升‘Made In Xian’的产品种类”,这是郝渊晓和单元庄给出的共同建议。只有生产出更多产品,物流需求才会增加,物流规模才能做大。除了增加本地生产外,两位专家还建议西安应提升开放力度,积极吸引更多中西部货源在西安中转、整装,从而做大西安物流规模,形成集聚效应。
如何吸引更多货源向西安汇集,郝渊晓认为西安在物流速度、效率、服务等多个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多式联运打通公、铁、空三种物流形式间的壁垒,通过公共信息中心的搭建,打通信息孤岛的分割,从而形成良好的物流软硬件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