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术十年拓荒:从冒生命危险出战奥运,到如今百亿产业
“记住,上面坐着的都是你们的同胞,你们脚下是你们的土地。”
黄祖平永远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临上场前,自己的德国教练、“马术之父”鲁德格·比尔鲍姆的鼓励。
2008年那个夏天,他和李振强、张滨、赵志文、华天和刘丽娜在香港代表中国走上奥运会的马场,这6个名字甚至是中国马术的全部。
十年后,代表世界马术顶级水平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已在上海举办了五个年头,而黄祖平、李振强、张滨、赵志文他们则在看台上见证了5位中国年轻骑手的赛场风采。与之相应的是中国马产业“由零开始”的蓬勃发展。
从懵懵懂懂的探索,到大步流星的前行,过程犹如一匹赛马在跨越障碍之前的奋力助跑。
即便政策的不完备、市场的不健全、教学的不系统甚至是对马术运动的曲解,如同障碍一般难以一跃而过,但这十年已是中国马术运动发展的基石,以及最值得借鉴的经历……
奥运光环曾是沉重的回忆
4月19日至22日,当19岁的王韫婧和其他四位代表中国青少年马术最高水平的小骑手,在中华艺术宫策马冠军赛时,黄祖平、张滨他们百感交集。
其中四位参赛的青少年骑手是2008年正式接触马术运动。也是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奥运年,马术在中国正式登上了舞台。
2008年在香港分赛场,李振强、黄祖平、张滨、赵志文、华天和刘丽娜这六个名字,改写了中国马术的历史。
在此之前,没有一名中国骑手站上奥运会马场,中国也没举办过一场国际级马术赛。
外界眼中,那是一段光辉岁月,补上了奥运上中国的最后一个缺口。
然而,对于这几位骑手而言,那却是一段“最沉重的回忆”。
在4月19日环球马术赛举办的中欧马产业交流研讨会上,黄祖平和他当年的伙伴一起回溯了十年前中国马术略显尴尬的起点。
“你们觉得能行吗?”当黄祖平讲述领队成庆北京奥运会前的疑问时,台下不少人都笑了。
事实上,作为中国马术的拓荒者黄祖平、张滨这四位骑手在赛前熟悉路线前,完全笑不出来——
面对那些几乎与身高齐平障碍,人人面色沉重,成庆甚至憋了很久才问出了那句话。
因为他很清楚,中国的参赛骑手在取得奥运资格前,没有一个人跳跃过1.6米的奥运级别障碍,甚至连1.5米的障碍比赛都没有参加过。
李振强和黄祖平都是从二三十岁才“弃商骑马”的“野路子”,张滨虽是体制内的运动员,但北京奥运会前,他赢得荣誉的头衔里很大一部分是“现代五项运动员”,唯一一位长期在欧洲接受正统马术训练的赵志文,当时又太过年轻,缺少经验……
当时一家德国电视台的评论这样解说道,“这四个人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同胞面前完成这个高度。”
黄祖平至今还保留着这段奥运比赛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承载的不仅是骄傲,也是那个年代中国马术拓荒的苦涩。
“我们跳得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勇气。”幸运的是,黄祖平他们都在奥运中完赛。
十年过去了,与黄祖平他们不同的是,如今参加5星级上海环球冠军赛的中国新一代骑手大都在欧洲求学比赛,甚至在不同的赛场已能独当一面。
王韫婧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曾在西班牙的国际马联3星级1.4米比赛中斩获亚军,创造了中国马术的历史,这一次她又在上海冠军赛的1.45米/1.5米障碍赛上获得第32名,是四位参赛的中国选手中成绩最好的一位。
这十年,中国马术正在竞技层面快速追赶,目前光中国内地已有超过15人可以跃过1.50米的障碍。
但就像本次唯一一个参加1.60米障碍赛的梁巧羚最终落马,中国马术与世界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即可消弭。
奥运骑手黄祖平正是王韫婧的老师,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抱着参加奥运会的愿望开始学习马术,但最终会意识到马术更重要的是“责任、勇敢和担当”。
“我们不能苛求这几个年轻人就能在奥运上取得突破,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出去学习欧洲的技术和文化,然后把外国的技术和管理带回到中国。”
中国有了全世界唯一的“马具一条街”
拓荒之路,从来漫长而艰辛。
北京奥运会后,六位足以被载入奥运史册的骑手就如星星之火,逐渐照亮了中国马术的前路。
马术“从零开始”的改变也在中国悄悄发生——
2011年,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第一次在“鸟巢”举行,这是马术历史上第一次有商业赛事进入中国;
2012年,马术开始向青少年群体发展,借由伦敦奥运会的“东风”,青少年马术锦标赛在中国首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