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黄健翔谈
继黄中、李凤楼、袁伟民、年维泗和蔡振华之后,陈戌源有望成为中国足协的第六位主席。五位前任全是体育官员出身,有的曾是专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而陈戌源一直在上港集团工作,在上港收购东亚俱乐部之前,他的工作跟足球毫无关联。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是港口让上海从县城发展成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已经是我国乃至整个东亚的航运和外贸中心。1950年,上海区港务管理局成立了,从此结束了分散混乱局面,统一了上海港的生产和行政管理,这是上港集团的前身。1973年,根据周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上海港开始了建设高潮,三年间新建改建22个泊位。
也是在1973年,17岁的陈戌源中学毕业了,他来到上海港工作,从码头工人做起。他回忆说,“从1973年、1974年开始,整个上海港的繁忙程度,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个港口仍然很不适应外贸运输的需求,港口能力很有限。”
六年后,陈戌源开始在上海港务局办公室担任秘书。过了不久,在1981年,他被调到上海港务局的团委,然后一直工作到1988年。他的口才和文笔都很好,以“荒原”为笔名,在《上海海港报》上发表了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和散文。
团校大专班
在上海港团委工作期间,陈戌源曾离开两年。1983年夏天,他来到北京万寿山的中央团校,开始在83级大专班就读。中央团校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前身,在80年代初开始实行高等教育,举办了三届大专班,当时急需有学历、有水平的青年干部,于是从全国各地的共青团干部中选拔,按地区分配名额。陈戌源的同学徐国平回忆说,”我们83级大专班学员,是中央团校实行高等教育正规化教学的第一批学员。走出这一步非常不易,得到了团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并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
83级学员约200人,分成4个班,入学前经过了严格考试和苛刻政审,每一个都是人中龙凤。迎新晚会上,时任团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发表讲话。胡锦涛、李克强和刘延东等团中央领导,和这批学员年龄相近、关系亲密,他们关心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细致到“南方来的同学能否吃上大米饭、体质弱的同学能否订上牛奶。”毕业典礼上,校长胡锦涛为学员颁发毕业证书,勉励大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奋工作、建功立业。”
1980年代,奋发图强是社会各界的普遍观念,幼儿读物上都印着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学习期间,陈戌源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没有强烈的奋斗精神 , 要想强国富民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没有点奋斗精神,要想建功立业,那只是空想。我们要在青年中提这样一个口号:奋斗拼搏 , 建功立业。要告诉每一个青年,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奋斗,奋斗精神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时代特征 。”
1985年6月,这批学员毕业了,他们回到全国各地,成为各行业的精英。毕业前的足球告别赛中,陈戌源在争顶时撞坏了门牙,在医院里,他求医生保住自己的牙齿,“我和医生说,千万不要把我的牙齿拿下来,马上就毕业了,我可不能空着门牙回到家乡。”
集装箱专家
回到上海港后,陈戌源继续在团委工作。转折点出现在1988年,他不再担任团委书记,前往上海港的宝山集装箱装卸公司担任经理,第一次成为国企经营者。宝山是一个起点,他逐渐成了出色的企业家和港务专家,对集装箱尤其精通,后来出版了《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一书,被高校选为教材。1990年,他第一次出国,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口学习,领略到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1991年,他又到香港看了李嘉诚的码头,那里的集装箱控制系统已经完全信息化了,而上海港还全是靠人工。为了发展还非常落后的集装箱业务,上海港迫切需要外商的资金和管理经验,于是在1993年,跟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成立了合资公司,即上海集装箱码头公司,经营宝山等三个集装箱码头。
当时陈戌源坚定为员工争取利益,他回忆说,“我们知道李嘉诚在全球各地的员工福利政策是什么样的,到上海来,给我们员工的福利政策有别于其他地区,我当然就提出异议,你怎么可以提出两种标准呢?”合作初期难免有这样的隔阂、矛盾,后来“大家就磨合了,合作就非常好了”,陈戌源说,“这个合作对奠定上海港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确实给上海港带来了很多新理念和新的变化。”
上港集团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