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ECO氪体 体育产业生态圈 专栏 / 钟方亮
中超开幕了,首日电视端和新媒体端都交出了很亮眼的数字。然而,有个问题依然在困扰着所有从业者:中国足球的C端市场,一直保持着雷声最大、雨点最小的状态一一
这边厢,国足收视人数轻松上亿,国足的话题社会热议;
那边厢,正版球衣销量惨不忍睹,真正愿意为足球消费的却是凤毛麟角……
那么,究竟该如何让中国的足球迷花钱呢?
如何让中国的足球迷花钱,是中国足球业内人士最关注的问题,当然,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大多数从业者,历经多年仍不得要领,要么邯郸学步,照搬日韩欧美和集团其他业务经验;要么干脆放弃挣扎,坚定抱着‘足球迷就是屌丝’的思想。
许多人试图改变这样的现状,但苦于缺乏行业共识无法形成合力,而且还会因为外行者的强势入局,产生各种重蹈覆辙的悲剧。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对这个行业的底层事实和逻辑,做一番清晰的梳理。
01
认清一个基本问题:
中国足球迷是不是屌丝群体?
当然不是。
‘中国足球迷消费能力弱’的错觉,源于足球迷绝大部分都是男人,而据某些电商调查:中国男性的消费能力远逊于女性,甚至不如狗。
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性别差距这么大?
无他,就是男人在电商平台没有发现自己沉迷的东西。但是,在网络游戏、在和谐社区、在小姐姐们的直播间、在深圳香港的周边、在澳门和东南亚……男人的消费能力是极其可怕的,甚至可能导致倾家荡产。
其实男人的快乐很简单:只要真正热爱,就会毫不犹豫地砸钱。
20年前,学生时代的我,会将几乎所有的零花钱贡献给了《体坛周报》、《足球俱乐部》、《足球周刊》、《当代体育》等纸媒。小县城的体育类报刊杂志,几乎都是当天内售罄。
20年后,中国的足球迷不需要再花钱购买足球资讯,但是却有超10万人前往俄罗斯观看世界杯,消费总额高达4.37亿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二。
中国有钱有权的足球迷这么多,怎么可能把足球迷归为屌丝群体?从另一个角度说,恒大依靠足球成为宇宙级地产企业,许多亚洲三流球员依靠足球成为年薪千万的富翁,似乎也说明:他们背后的这个‘屌丝群体’,也真够牛的。
曾经,篮球迷也被视为消费水平低的群体,但是因为NBA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开发、耐克和国产品牌联合篮球明星的商业运作、腾讯对于NBA版权的精细运营、以及篮球综艺和网红的崛起,让篮球迷的消费能力大为提升,AJ也一度破圈成为全民热点。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篮球迷的消费能力被激活。而如今的足球迷,更像是一个未打通任督二脉的‘屌丝主角’,需要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才能完成华丽的变身。
02
球迷不花钱的根源:
免费和盗版,是更精明的选择
很多人会说,中国球迷不花钱,是因为中国球员踢得烂、国足成绩差。这确实是一个核心因素,但这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欧洲豪门的球迷,却依然撑不起令豪门满意的正版球衣销量。
‘我们在天猫的销量已经在欧洲俱乐部里算前几了,但还是不太行啊。’一位欧洲豪门的中国区媒体负责人告诉我。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说英超西甲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开发不如NBA。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人长期缺乏正版付费思维。
1989年,央视开始转播意甲联赛。那时候,马拉多纳、荷兰三剑客、德国三驾马车齐聚亚平宁,‘小世界杯’可谓群星璀璨。
中国诞生了一大批米兰、国米、尤文球迷,但遗憾的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球迷无法购买到正版球衣。再加上购买盗版球衣太过方便、中国人民生活收入较低,中国球迷自一开始就缺乏购买正版球衣的土壤。
而且长期以来,中国球迷观看CCTV和地方台的中超和欧洲比赛的直播,也从未直接付费,导致中国足球迷除了购买报纸杂志、以及到现场看球,几乎没有养成其他为正版付费的习惯。
所以,在这样一个盗版球衣和盗链直播异常发达、正版价格居高不下的国家,你很难培养出一个足够养活这个行业的球迷群体。
遥想2007年,天盛集团声称:‘中国有3000万英超球迷,我们只要让其中的1/10的人为我们掏腰包,我们便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