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卖家卖起监督服务 发微信打电话督促客户学习早起

2018-03-07 17:20

­  进入三月,您的新年“小目标”实现了多少?在网上,有厦门卖家卖起监督服务――通过微信、打电话等方式督促网友早睡早起、定时学习、坚持减肥等,并且战绩还不错,近两个月月均都有近三十笔生意。

­  这并非个例,在淘宝网上,监督服务产品月销量最高的达173笔。销量看上去挺高,但监督服务真的靠谱吗?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发明,这类虚拟商品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心理?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  【体验】

­  需要按时“打卡”,每日交钱20元

­  近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上一位厦门卖家喵小二,体验了把每日收费20元的“减肥监督服务”。

­  “管住嘴,迈开腿”是公认的减肥利器。由此,喵小二首先围绕记者的三餐食量和运动计划与记者敲定监督服务细则。他表示,第二天将根据计划上的时间表准时发微信提醒、督促,记者则需要按时“打卡”,确保达到“多运动少吃肉”。

­  次日一早,喵小二准时现身,提醒记者把早餐拍图给他。到了9点钟,喵小二又跳出来,提醒“别吃零食,别喝饮料”。午餐和晚餐依然是通过提醒和“有图有真相”来达到监督效果。而到了约定好的运动时间,天空飘起小雨,喵小二建议可以在家中做些简单的运动,譬如深蹲和仰卧起坐,同时,他还发来加油打气的表情包。

­  晚上九点,一天的监督基本完成,喵小二询问记者是否有意向购买包月套餐,他介绍说,购买后,被监督者必须每日向监督者“打卡”,倘若被监督者未完成计划,卖家将按照事先商量好的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让你进一步加大运动量。喵小二还说,曾经服务过的一位买家就治好了“拖延症”,“她体验了一两个月的监督服务后,养成了习惯,后来再也没来找过我们。”

­  【效果】

­  不少评论认为监督很有效

­  记者了解到,监督服务类产品中最畅销的是“监督学习”“监督减肥”,收费在每日5元-20元不等,根据提醒频率来定。买家以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居多,而卖家多是兼职,有自己的学业或工作。一家有近两年运营经验的店主称,他们在全国多地聘有兼职“监督员”,男女都有,买家可自由挑选。

­  对于这些监督者来说,做好监督服务其实并非易事。一位卖家形容这份工作“比当妈的还操心”,“每天要早起,设置多个闹钟,精神绷得很紧,有客户深夜奋战也得陪着。”也有卖家表示,当看到客户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时,一种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  监督真的有效果吗?至少从一些店里的“评论”栏看,满意者占了绝大多数。有买家认为购买这种监督很有效,且对店主的服务态度表示肯定。也有买家点赞:“感觉自己比之前变得更正能量了”。不满意者则表示:“太贵了,主要还是靠自觉”。

­  【观点】

­  长大父母不再督促 从而寻求“假父母”

­  网上的监督服务,仅是习惯监督类产品的一个分支。记者注意到,现如今许多学习类App都设有打卡监督功能,甚至有人调侃自己是忙于打卡的“卡奴”。还有一些减肥、学习主题的微信群,群主会每天查看打卡情况,群员相互监督。

­  心理咨询师张晋岗分析说,使用此类监督服务的人普遍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寻求一种“外挂动力”,来迫使自己完成更多任务,实现更多目标。张晋岗认为,寻求监督这一心理的背后,与个人的成长、教育经历等有关,“这些人过往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督促下来完成某项任务,当他们长大后,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时,又试图回归孩子的状态,渴求父母的督促,但他们又回不去了,所以只能通过寻求‘假父母’来实现”。

­  张晋岗还对提供监督服务的人员进行了分析。他表示,除了获利以外,卖家也能够在沟通联系中得到某种情感满足,“这也是一些卖家有获得感的原因,他们觉得这是做好事”。

­  在张晋岗看来,这类情感虚拟商品将得不到长久发展,因为对成年人来说,寻求外部监督很难真正改变自我。“那些需要监督的关于个人的事情,大多都不是真正符合人们内心需要的,这只是一种应付式的自我欺骗。”(厦门日报 记者 林露虹 蔡绵绵)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