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离休教师生前将毕生积蓄60万捐资助学 去世后捐献遗体

2018-03-07 17:24

厦门一离休教师生前捐出近60万助学 去世后捐献遗体

陈尚远收藏的捐款证明和受助孩子们的来信。

­  一张生病后添置的医用病床,一张结婚时延用至今的木床,书桌和墙上都是一片空白,陈尚远的房间简单得一目了然。但在家里的一角,整齐收藏的卡片记录着,多年来他将全部积蓄用于捐资助学,捐款将近60万元,1998年他就曾捐给希望工程1万元。

­  3月4日下午,这位老人走了,享年88岁。临终前,他才告诉子女,多年前他已签好协议,走后遗体也将捐献。

­  当我们尝试去回忆、勾勒这位同安好人的一生时,发现一摞证明、一叠回信、一张捐赠书就可以大抵概括――虽然是简单的物件,却藏着他令人钦佩动容的故事。

­  一摞捐款证明

­  捐资助学很慷慨 背心破了缝补后再穿

­  在陈尚远的那一摞捐款证明里,几乎每一笔都上万,有的达到10万。家里人已经记不清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捐款,只依稀记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陈尚远作为启悟中学的职工,月工资仅有78元,除去基本的生活开销,其余的钱都攒下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尤其是贫困学生。“是党圆了我的读书梦,让我免费读上师范学校,如今我不愁吃穿,应当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生前,陈尚远曾这样说。

­  2010年,陈尚远捧着攒下的20万元到同安区红十字会捐款,却被工作人员拦下了。工作人员说,陈尚远年纪大了,让他留点钱在身边。陈尚远感念工作人员的好意,依然捐出了10万元,强调用于女童教育。但10万元没留多久,2012年,陈尚远就把剩下的10万元交给同安区关工委,帮助贫困孩子。

­  妻子陈水花说,老陈助学慷慨,生活上就不同了。“有一次,我向老陈拿了1万块贴补家用,后来说起助学的事,他又把1万块拿走了。”她说,在孩子们的眼里,父亲的背心带子断了,可以绑上再穿,凉鞋后跟裂了,也能用胶带缠了再接着用。“过年时,我妈给他买了一双80元的新鞋,他就跟我妈气了一周。”女儿说,一次给爸爸送了一套200元的西装,也被他嫌贵,“我们只好假装拿去退,再送回来,他才接受。”

­  一叠珍贵回信

­  受助学生寄来成绩单 心存感恩送上问候

­  不求锦衣玉食,不问付出几何,陈尚远最珍视的是一叠厚厚的手写信,那是他捐助的孩子们写来的。“只要收到他们寄来的只言片语,我就感到心满意足。”陈尚远生前说起这些信,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  信里,孩子们向陈尚远汇报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的列出了期末的成绩单,有的附上校园的照片,有的吐露对爱情的看法。“陈老,您夸我的字,我真的非常开心。我即将成为一名中国人民教师,我深知书写对我多么重要,所以我还会继续练字的!”“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执照,我很犹豫要不要考这个证书呢,陈爷爷您能给我点建议吗?”“福州这边的温度变得很低了呢,厦门也很冷了吧,陈老您要多穿衣服哦,感恩节也快到了,提前祝您:感恩节快乐!谢谢您!”……

­  一个个稚嫩工整的笔迹背后是一张张灵动淳朴的面容和一颗颗感恩的心。而在孩子们心中,陈尚远是知心爷爷,有心里话时能分享诉说,是亲切长辈,面临抉择时能咨询解惑,更是像自己的阿公,天冷了,记得问候他添衣,有任何进步,都迫不及待地讲与他听,逢年过节探望他,送来家里种的地瓜。

­  虽未见到陈尚远的回信,但从这些源源不断的来信就能明白,陈尚远也将孩子们当成孙儿看待,寄予多么深切的关爱和期望――他教导孩子们,即使是写信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而作为一名师范生,更要经常练字,不断充实自己,为今后走上讲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一张遗体捐献书

­  瞒着孩子捐献遗体 回报社会毫无保留

­  时光倒转到2013年。在遗体捐献书上,陈尚远一笔一画地签下名字。

­  “他执意要这么做,我舍不得,可也没办法。”妻子陈水花抹着泪说,有埋怨,也有理解,捐献书上还有她作为妻子的签名。但当孩子们知道父亲这个决定时,已是他弥留之际。“我们尊重他的决定,他就是这么一个愿意全身心付出的人。”孩子们说。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