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公厕成城市文明名片 资金是基础重视是关键

2018-03-08 15:51

  近日,新北市政府举行一年一度的“清洁周”活动,隆重表彰了50家获得“金质公厕奖”的单位和大专院校。不久前,台北市政府也举办了类似的活动,隆重表彰了在2017年度表现优异的45个绩优单位和绩优单位推荐的45名清洁人员。

位于台北象山公园内的公厕获台北市环保局特优等级评定和贴心公厕认证。本报记者 冯学知摄

位于台北象山公园内的公厕获台北市环保局特优等级评定和贴心公厕认证。本报记者 冯学知摄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厕所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上不得台面的话题,更谈不上有什么学问。多年来,在台湾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下,台湾公厕建设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民众对厕所的刻板印象得到扭转,对如厕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自2007年推出“推动台湾公厕整洁质量提升计划”后,台湾环保部门自2018年起实施“公厕更新七年计划”,准备逐步改善全台5000座公厕。公厕,已经成为台湾社会最受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一。

台北象山公园公厕内景。

台北象山公园公厕内景。

  精细管理,严格监管

  空间明亮无异味,地面整洁无脏污,设施齐全无缺损,这大概是多数人对台北公厕最直观的印象。

  “厕所门板损坏每处扣10分,小便器漏水每处扣5分,有儿童安全座椅加5分……”台北市环保局资源循环管理科的科长崔浩志每天上班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查看下属的公厕管理队提交的前一天公厕清洁情况检查表。在每一张A4大小的检查表上,密布着14个扣分项目和4个加分项目,最后打出总分来为每一个公厕评级。台北市环保局监管着全市11140座公厕,像这样的检查表,崔浩志每个月要看3000多份。

  目前,台北市公厕管理队负责全市公厕清洁检查的专职工作人员不到20位,如何应对1万多座公厕的监管任务?“答案就是分级监管。”崔浩志解释,检查成绩在95分以上的每6个月才稽查一次,而得分在75分以下的不仅管理方要被处以最高6000元(新台币,下同)的罚款,还将面临至少每周1次的稽查,直至达标。为便于跟踪管理,市区内的1万多座公厕被分成15大类别,每个公厕都有唯一的编号,其主管机关、管理单位和过往表现皆记录在案。根据2017年12月的统计数据,全市99.6%的公厕评级在优等(即85分)以上,仅有一家市场类公厕被开了罚单。

  有罚必有奖,台北市环保局在建立公厕荣誉体系上下了不少功夫。除了每年按大类表彰绩优单位和清洁人员,自2015年起又推出了“贴心公厕”制度,引导公厕管理者进一步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推广使用马桶坐垫纸或坐垫消毒液,并作为“特优等”评定的必要指标。经过2年推广,目前台北市列管的6277座座式马桶公厕中,已完成6188座“贴心公厕”,平均设置率达98.58%。“公厕管理每一处细节的进步,都靠这样具体的政策去一点一点推动。”崔浩志说。

  社会力量深度参与

  如果说政府主管部门是推动公厕文明的一只推手,另一只推手则是各类社会组织。

  由黄世孟担任理事长的台湾卫浴文化协会,多年来致力于公厕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宣导和咨询工作,也是台北等市开展公厕评优的实施单位。作为资深高校建筑系教授,已经69岁的黄世孟对公厕文明有着更深刻理解。“一座理想的公厕,首先是要在建筑设计、选料施工上过关,之后才是清洁管理。”在他看来,公厕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有着独特的设计和建造规律。

  2010年1月,受台湾政府营建部门委托,台湾卫浴文化协会的专家们制定了台湾首部《公共建筑物卫生设备设计手册》。自此,台湾公厕建设有了具体细致的施工标准。这本40多页的《手册》几乎主要由图例和数字组成,内容详尽细致,如:蹲式厕间应尽量采用长度70厘米以上的直角收边型蹲式便器,其施工方式应为嵌入式收边,并与地面地砖齐平;小便器下方应铺设深度48至50厘米的深色脚踏铺面,其材质应具有不吸水、耐酸性、容易清洁等特性……“每一处设计细节都关乎如厕体验和清洁保养,这一步做好了,后期管理就要轻松很多。”让黄世孟感到欣慰的是,自2010年《手册》推出以来,新建公厕大多以此为参考,一些单位甚至将其作为工程验收的标准。下一步,黄世孟希望能够完善无性别公厕的设计,进一步完善《手册》。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