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包袱铺,猛料挡不住。我是喜欢逛夜市,对地方小吃都情有独钟的小胖纸懵girl。这一期的台湾包袱铺,我们来聊一聊台湾夜市。
夜市,一直被认为是台湾旅游的金字招牌。去过台湾的游客们除了去阿里山、日月潭这些著名景点以外,逛逛台湾的夜市,品尝美味的台湾小吃和感受台湾的夜市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之一。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块金字招牌却频频和倒闭、萎缩这样的字眼挂在一起。
根据TVBS早前报道,有台湾民众表示明明是周末去逛夜市,却发现很多摊贩都已经不见,连篮球机都只开放几台,其他都全用铁链锁起来,就算是有人用餐的店家,还是有许多空位,跟过去汹涌人潮相比,民众直呼现在的花园夜市根本是“废墟夜市”,不说人家还以为是停车场的空地。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逢甲大学统计系营销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逢甲商圈人潮、消费力,9日公布2017年数据,在不含住宿的商机下创造93.8亿元(新台币,下同)的年度商机,但已连续3年负成长,并跌出100亿元,商圈人潮去年初估1161万人次,连续2年以百万人次下跌。
商圈消费力下降?是否与陆客减少有关?逢甲商圈的商机在2014年达到高峰,每年初估有109.7亿元,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104.5亿元、2016年101.3亿元,2017年跌出百亿仅93.9亿元;观光人潮则在2015年达到高峰有1328万人次,2016年1219万人次、2017年1161万人次,连续两年以百万人次跌幅。
不仅仅是人潮的减少导致了逢甲商圈的消费力下降。逢甲大学统计系营销研究小组调查逢甲商圈人潮、消费力,今年参与营销调查的学生有几名到大陆当过交换生后返台,他们特别注意到逢甲商圈的移动支付、智慧停车、智慧点餐、无人旅馆议题,观察到目前台湾的夜市文化在移动支付上仍不算普及。
李燊铭说明调查结果
逢甲统计系主任李燊铭表示,2015年校方有针对商圈的店家推广,首先必须有云端化系统,问了300多个店家只有68家引进,多数意愿不高,主因是台当局没有诱因。李燊铭分析,移动支付涉及租税、金流,夜市摊商若小规模经营若无诱因会影响意愿,必须由台当局来整合。
逢甲商圈的业者表示,移动支付是趋势,但若没有开立发票的业者,小规模、中低成本经营,会担心要增加赋税,诱因实在太少。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大陆已经甩了台湾几条街这个老梗了,在大陆,除了能够用手机支付之外,现在很多商家已经连点餐都是自助的了,我们再也不用等服务员过来,又或者排队点餐,只要有一部手机都可以轻松搞定,就连台湾网友们都不得不竖起个大拇指。
说到底,台湾的“金字招牌”一再崩落,难道全是因为陆客不去?台当局更应当反省的是为何台湾的经济环境日趋下滑,从而导致包括台湾人在内的人的消费意愿都下降了。前不久,就有逢甲夜市有摊商指出,除了受到陆客数锐减影响,台湾经济环境才是让业者咬牙苦撑的最大主因。
今年1月,台“观光局”公布了一组“亮丽”的统计数字,而实际上是台当局为挽救颓势,大力推行所谓“新南向”政策,放宽东南亚地区人士入境条件,还撒钱补贴,拼游客量,但这些地区游客的消费力远远低于大陆游客。
台湾《联合报》发表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观光旅客人次达标,观光消费则持续下滑。简单的数字,说明了业界与民众无感的原因,也揭露了所谓“新南向”政策的虚矫。“老用‘千万观光’自我沉醉,除供‘新南向’吹嘘外,只会让台湾观光走入死胡同。”
逢甲夜市一向被标榜为“全台夜市王”,如今也收到了如此冲击,更别提那些小夜市了。在全台夜市出现衰退时,多位夜市摊商感叹,台当局要推动“减税救观光”方案,请官员们实际到夜市走一趟,就会了解真的是“下错药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