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遇到好心的捐赠者,我儿子的生命将永远停留在1岁。”16日的台北街头,10岁男孩黄其竣的父母对记者说。当年不知名的骨髓捐赠者,挽救了一个家庭。
16日是“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台湾慈济基金会在台湾举办22场验血、骨髓捐赠宣传等活动,并邀请骨髓捐献者和获捐者现身说法,希望能吸引更多适龄的社会大众加入验血建档救人的行列。
“骨髓捐赠”目前以“周边血捐赠”占大宗,血液病患者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婴儿脐带血以及成人周边血液中。
黄其竣就是脐带血捐赠的受益者。他一出生就血小板异常,只有正常值的十分之一,并且随着年岁渐长,血小板值越发降低,医生直言他活不到1岁。幸好他在1岁时通过慈济骨髓库找到了匹配的脐带血,现在已是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
“就是那么小指头大小的一袋脐带血,救了我儿子的命,也救了我这个家庭。”黄其竣的母亲至今仍十分感激。儿子获救以后,她也很快验血建档,希望成为一名骨髓捐赠者。
花莲慈济医学中心院长林欣荣告诉记者,截至2017年8月31日,慈济骨髓库志愿捐髓者已累计有415673人,寻求配对者累计有53228人。每年通过慈济骨髓库送出数百例合适的捐赠者,其中大陆占25%。
“有的人对骨髓捐赠不了解,以为会伤害自身,其实骨髓移植的核心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如今普遍从外周血中获取,就像献血一样,对身体并无伤害,可以说是‘救人一命,无损自身’。”林欣荣说。
60岁的曾玉珠女士已经成功捐赠了两次骨髓。她在48岁的时候看到慈济的宣传就登记验血建档,很快就配对成功,接着在50岁时又捐赠了一次。虽然并不知道受捐者是谁,但是“只要捐助对象健康就好了”。
她的丈夫从一开始的反对变为支持。看到骨髓捐赠对妻子身体并没有伤害,而且还能救助他人,曾玉珠的丈夫对妻子的善举十分骄傲。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一名个子娇小的女士拿着写有“我是受髓者,因为有您的爱所以我存在”的牌子,不断和有意愿建档的民众道谢,格外引人注目。
她叫黄采缇,今年38岁。黄采缇在30岁时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曾被医生告知只剩2个月的生命。因为家人和她的人类白血球抗原都配对失败,所以一定要寻求非亲属的配对,否则无法生存。
黄采缇寻求配对的过程虽然只有2到3个月,但却并不顺利。她总共配对了3次,其中前2次因为捐赠者罹患糖尿病等原因失败,第3次才终于成功,并且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后一年,黄采缇旧病复发,需要再做一次骨髓移植手术。由于第一次手术时,捐赠者捐赠的骨髓数量有2大袋,体型娇小的她只使用了一袋,病情复发时,她得以再次进行手术。
“捐赠者捐了一次救了我两次。”黄采缇说,她的骨头、肌肉等都是父母给的,但全身上下的血液,都是通过捐赠者的骨髓再生的,因此她要走遍台湾北部的捐赠活动,向未来的捐髓者表示感谢。
活动现场吸引了许多民众捐血建档。45岁的台北市民游竹萍女士早早来到现场建档验血,希望能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早日找到匹配者,给血液病患者重生的机会。
慈济基金会表示,希望通过活动让社会大众正确认识“捐髓救人,无损己身”,并带动更多民众加入资料库、建档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