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国内唯一一套超洁净痕量元素专用采水系统采集深海海水
拖网捕捞到的底栖生物
分析洁净柜
在西太平洋圆满完成多项科考任务后,昨天凌晨零时30分,全球顶级科考船——厦大“嘉庚”号科考船载着一大批珍贵的样品和数据,顺利返回厦门海沧远海码头。
昨天早上,厦大科学家和科考船工作人员陆续将样品和部分科考设备撤离科考船,之后,“嘉庚”号将前往马尾船厂,进船坞维护保养。4月初将回到厦门,与法国明星科考船——“塔拉”号科考船联手向公众开放。
先进
超洁净采水系统 全国唯一一套
9日11时从海沧远海码头启程,“嘉庚”号远航西太平洋执行多项科考任务,其间停靠1个探测点和7个科考站位,总航程超800海里。“嘉庚”号首席科学家助理周宽波说,此次“嘉庚”号KK1802航次承担多项科考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海水中痕量元素的采样与分析。通俗点说,痕量元素就是存在于海水中极小量的化学元素,每升海水仅含1毫克以下。
要完成这项科考任务,“嘉庚”号上配备的国内唯一一套“超洁净痕量元素专用采水系统”是主力。“嘉庚”号KK1802航次首席科学家蔡毅华介绍,海水中的衡量元素,尤其是铁铜锌,都是海洋生命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这项科考任务的意义在于通过取样得到第一手数据,从而分析痕量元素对生态功能、碳循环,以及对气候的调控作用。
尽管这套设备已经“超洁净”,但在正式采水取样前,还是要经过无数遍的反复清洗:先用高纯酸洗三遍,再用盐酸泡一遍,船出海后,设备再下海两次,分别在海水中进行浸泡清洗。只为将船舶、大气对样品的玷污降到最低。
该系统第三次下海,也只是采集水样作为制定分析数据的标准,第四次下海采集的各水层水样,才正式用于分析痕量元素。据说为了过滤水样,蔡毅华连续通宵了两个晚上。
艰苦
晕船“找不着北” 也要坚持工作
其实,通宵作业在科考船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船员们早已习惯,从出发到回港,科考船一路“马不停蹄”:每到一个科考站位,各课题组科学家和各部门工作人员就会立即开始深海作业,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是否饭点,直到完成任务,才会停下脚步,而后“嘉庚”号便再次起航驶向下一个科考站位。
为什么这么赶?因为船时很贵!“嘉庚”号探测部工程师蔡建南说,科考船每趟航次都制定了详尽的科考计划,而且无论是油耗、船损还是人力资源,统统都很贵。所以尽管起航第一天由于海况不佳,海浪很大,船体左右摇晃达到10度导致船上部分科学家晕船晕到找不着北,他们仍在坚持工作。
而作为“嘉庚”号上最忙的部门之一,由于要配合科研人员执行海上探测作业、管理实验室,还要负责所有科考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探测部成员通宵达旦地作业更是家常便饭。
新奇
深海拖网捕捞 抓到奇特动物
科考工作虽然艰苦,但许多时候也常能发现新奇的东西。
比如12日16时,“嘉庚”号停靠SEATS站后就开始进行多层生物拖网作业:将具有采集不同水层浮游动物功能的拖网,通过绞车,投放入海,拖网在25-1900米的垂直水层中,分层捕捞浮游动物。
这次作业就捞起了一种桡足类水溞,也就是俗称的红虫,这种桡足类一般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但这次的样品至少有10毫米,第一触角分毫毕见,十分难得。
拖网捕捞到的桡足类水溞
设备先进的驾驶室
厦大科学家们通过分层取样,分析出浮游动物在大海里的昼夜垂直分布情况。他们将把浮游动物过滤出来,再带回厦大实验室,然后把它们“烧掉”,获得二氧化碳,从而分析出海洋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以及碳元素是如何从大气进入海洋并向下输送,最终被固定在海底的,即“碳的沉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