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店认证面临尴尬 文史资料或可成认证辅证

2018-03-30 18:19

 厦门老店认证面临尴尬 文史资料或可成认证辅证

  龟板糕老板在自家门前经营。见习记者张玲玲摄

海西晨报讯(见习记者张玲玲记者陈小斌)在厦港街道沙坡尾片区,有13家经营了20多年的厦门小吃老店,但其中只有2家认证了第一批厦门老字号,其余店家均没有得到认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店家没有认证老字号意识,另一方面是认证手续不齐全。而节节攀升的店租,也让一些低消费的老店“望租兴叹”。

昨日的《民生追问》向您讲述了两家“古早味”老店面临无法认证老字号的尴尬处境,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市民专门致电本报热线,讲述儿时与老字号的故事,还有不少读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3月22日,为更好守护这些“老品牌”,保护好老厦门小吃文化,厦港街道邀请了10余名市、区人大代表帮忙出谋划策,提出建议。

今日,晨报继续为您报道厦门小吃认证老字号背后的故事,并探究认证“难”的原因。

“鑫新春真丸子”的故事

“外来户”扎根厦门港

相比“亚海面线糊”和“芋包嫂”这样的本地小吃,“鑫新春真丸子”属于“外来户”。

1983年,年仅12岁的施珊珊随父母从老家泉州石狮来到厦门。为生计,施家人在大学路市场里租了一个摊位,开始卖鱼丸。转眼35年过去了,鱼丸生意越做越好,从摊位到店面再到分店,鱼丸店还搭乘了互联网经济快车,做起网上直销,拓宽销路。施珊珊自己也没想到,外来的味道在厦门港扎下了根。

“我每天凌晨3时起床开始做鱼丸,真的很累。”施珊珊说,她从12岁开始和父母做鱼丸,每天要工作17个小时。35年来,除了春节时休息5天之外,从未间断。施珊珊坦言,做生意很累,有时候都不想开店了,但已做出了名气,就要一直往前走;并且,让越来越多顾客爱上鱼丸,就能更好地传承家乡的味道。

施珊珊说,目前鱼丸店是她和弟弟一起经营。厦门做鱼丸的很多,但像他们这样坚持了35年的鱼丸店应该不多,想认证厦门老字号,是为得到官方的认可。

他们与“亚海面线糊”和“芋包嫂”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申请手续不全。施珊珊说,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在市场里经营,但摊位租赁手续早已不知所踪。2000年,他们租下店面经营,这才办理了营业执照。因此,正规手续距今才办理了18年,远达不到“老店”的标准。施珊珊觉得很无奈,她说如果能通过其他渠道或方法申请认证老字号,她一定努力去争取。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