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住”进来 鼓浪屿老建筑“活”起来了

2018-04-21 10:45

原标题:博物馆“住”进来 鼓浪屿老建筑“活”起来了

▲同学们观赏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铜镀金象驮转花钟

台海网4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通讯员 夏思萱/文 采访对象供图)1.8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聚集着上千栋老建筑,因风格独特、历史厚重,为鼓浪屿加冕了“万国建筑博物馆”的桂冠。

但文物保护内涵若仅限于“保存”,是无法让老建筑“延年益寿”的。近几年,思明区找到了保护“记忆”与挖掘新功能的平衡点,在保留历史价值、保护建筑原貌的同时,将重点历史建筑、多国原领事馆纳入公共开放的无围墙生态博物馆系统,变成活化历史的重要资源。

博物馆“住”进来,鼓浪屿老建筑“活”了起来,也让鼓浪屿的历史文脉更加厚重深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鼓浪屿,正重回文化与理性,成为一座“博物馆岛”。

故宫连结思明区 深宫珍宝“安居”鼓浪屿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是又一个成功的尝试。

鼓新路80号,一堵红色“宫墙”,格外显眼。“宫墙”后面的院里,有两栋建筑,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就在这里——“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

去年5月,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开馆,这是故宫博物院在地方设立的首个主题分馆。该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80平方米。

据介绍,目前展出的247件(套)藏品,品类丰富,保存也较为完整,有漆器、瓷器、玻璃器、珐琅器、金属器、玉器、家具、钟表、科技仪器等。它们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美国、日本等,时间跨度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其中以十八九世纪居多。

展品中,一帖头疼药膏颇有故事,是袁世凯献给光绪皇帝的。光绪三十年(1904)前后,光绪帝常头疼头晕,御医为此多方治疗。光绪三十四年(1908),袁世凯献上美国治疗头疼的药膏。“药膏当时并未用完,现在故宫博物院仍存留3盒,这盒就是其中之一。”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鼓浪屿和藏于“深宫”的这些珍贵文物气质相宜,“把故宫里的外国文物和鼓浪屿的万国建筑放在一起展示,将相辅相成”。

近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还上线了“全景展厅”,不论何时何地,游客只要轻动手指,点开“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微信公众号,就能360度把博物馆逛透透。

同时,作为思明区科普教育基地,该馆推出的“我的家在紫禁城”延伸展览,在同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海关通讯塔旧址里,免费向市民开放,至今已举办了多场未成年人教育及研学活动。

博物馆遍布小岛 展示百年中西文化交融

岛上究竟有多少座博物馆?大大小小,遍布全岛,没有准确的数字。

钢琴博物馆、风琴馆、国际刻字馆、郑成功纪念馆、马约翰纪念馆、东方鱼骨艺术馆、世界名人蜡像馆、民俗用品展示馆……

除了一些广为人知的博物馆,鼓浪屿上还有数十个专题展馆和展示项目,展示百年中西文化交融。

比如展示教育的,毓德女学校旧址见证了西方文化与近代教育在鼓浪屿的传播,三落住宅见证了约翰·打马字一家在鼓浪屿为文化教育及妇女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旧址如今分设多个展区,让游客深入了解鼓浪屿的教育发展史。

还有展示经济的,中南银行专题馆,在龙头路100号。1922年,中南银行厦门分行设立。修旧如旧后,银行的一楼和二楼作为中南银行的历史沿革展馆,展出早期单据、信件等。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是中国最早收发电报的场所之一,旧址见证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鼓浪屿与中外文化、外交、商贸的交流和通讯技术及设施的发展水平。这里布置了共享遗产专题展,能一览鼓浪屿历史,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况。

黄氏小宗是鼓浪屿原住民家族祠堂建筑的代表,也是最早来到鼓浪屿的西方传教士的居所及近代厦门第一个西医诊所。厦门市南乐团不定期地在黄氏小宗开展演出,在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要论“馆龄”,位于鼓浪屿福建路32号“黄荣远堂”的中国唱片博物馆,是年龄最小的,今年2月正式向游客开放。负责人王瑞津介绍,流连“黄荣远堂”百年建筑里,领略中国唱片百年史,聆听世纪留音,中国唱片博物馆的入驻,和“音乐之岛”鼓浪屿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活用老建筑 传承鼓浪屿世遗文脉

可以看出,整治提升后的鼓浪屿,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梳理与挖掘,以全新的面貌将更多有价值的文化要素“搬”进绚烂的历史遗迹中。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