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不断改善 让孩子“吃饱”更“吃好”
洛江罗溪中心小学,孩子们开心享用午餐。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看望老师和同学们。在师生食堂,他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他叮嘱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据泉州市教育局统计,仅2018年,泉州就有约11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5月20日是第30个“全国学生营养日”。近日,记者就泉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状篇
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安溪、永春、洛江等多地乡村中小学,了解当地孩子们的用餐情况。
中晚餐荤素搭配 鸭汤骨头汤补营养
5月10日上午11时20分,永春县东关镇东碧中学的食堂内,2名阿姨正忙着将做好的瘦肉炒青椒、炒海带、炒豆芽,分别盛入35个不锈钢碗中,供即将下课的学生自行领取。
过了一会儿,下课的学生们陆续走进食堂,取出放在消毒柜中的餐具,自行打饭、盛汤,再到窗口领取配好的菜,各自到餐桌前用餐。初三(一)班的李瑜瑛已在校用餐2年,“每天的菜都不同,挺好吃的。”她笑着说,初一时她和母亲租住在学校附近,初二时开始寄宿,每个月只需交125元伙食费,三餐都在学校吃。
“午餐按一荤两素一汤搭配,每日的汤品都不同,有龙骨萝卜汤、冬瓜干贝汤、瘦肉木耳汤等,偶尔也会购买鸭肉、大骨等熬汤,早餐保证每人都有一个鸡蛋。”东碧中学校长周庆丰介绍,目前学校有35名寄宿生,除了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每名学生有1000元补助外,学校向非低保和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每月收取125元作为补充。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更丰富,单双周菜谱不同,每学期也会更新菜谱。
永春东碧中学,厨师提前为学生配好菜。
不少留守儿童寄宿 在校免费用三餐
5月9日上午11点半,洛江罗溪中心小学五年级的芯琳和四年级的优璇进入食堂,迅速打了饭菜,端到饭桌前大口吃起来。当天午餐的配菜是炒包菜、卤肉和白萝卜汤,两人吃得津津有味。想到晚餐有她们最期待的咸饭,心情便美滋滋的。“我喜欢吃咸饭里的胡萝卜和肉!”芯琳说。
食堂外公告栏上贴着每日食谱,记者看到,每顿早餐均有鸡蛋,搭配稀饭、豆浆、馒头、包子等,除了周四晚餐为咸饭加紫菜蛋汤,其他几天的午餐和晚餐均为米饭配一荤一素一汤,一日三餐菜价标准约10元。公告栏上还张贴着寄宿生名单、食品采购清单、财务收支、陪餐安排记录表等。
家住三村村的芯琳一边吃,一边告诉记者,她的爸爸妈妈分别在莆田和石狮打工,节假日才回家,她只好寄宿在校。家住钟山村的优璇的父母均在外省打工,就连周末她都在学校度过。该校党支部书记杜金聪说,41名寄宿生中,有不少像她们这样的留守儿童。每学期伊始,三年级以上班级的班主任会调查、核实报名寄宿的学生情况,确定确实偏远或困难的学生才允许寄宿,并享有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学校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爱心午餐”持续13季 山区娃告别冷菜白饭
临近中午,下课铃响起,安溪剑斗镇潮碧小学的学生们陆陆续续走出学校,涌进附近的农户家中准备用餐。因为学校尚未开设食堂,回家较远,费事费力,孩子们只能“寄午”在农户家,有的吃白米饭,配上油锅里涮过的青菜,有的自带咸菜凉菜,有的甚至只能吃白米饭。吃到肉、喝上汤对他们来说有点奢侈。
说起6年前的此情此景,东南公益相关负责人至今印象深刻。
2013年5月,由泉州市委文明办、东南早报、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圆梦2013”爱心午餐活动,在安溪潮碧小学正式启动,该校36名在农家寄餐的学生告别了冷菜白饭,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一转眼,“爱心午餐”已持续6年,进入第13季,帮助安溪县剑斗镇潮碧小学、安溪祥华乡白玉小学(希望小学)等学校1300多名(次)孩子吃上有肉、有菜、有热汤的营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