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词解释】中国苏联结成同盟

2018-05-10 16:41

毛泽东访苏,同斯大林在一起

毛泽东访苏,同斯大林在一起

  1950年2月14日,莫斯科举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

  周恩来和维辛斯基分别代表中苏两国在条约正式文本上签字。

  此刻,在他们的身后伫立着两位巨人——斯大林和毛泽东。斯大林面露微笑,微倾身体,安详地看着两个外长的签字,毛泽东挺身而立,面容庄严,若有所思。

  自1949年12月16日率团抵达莫斯科以来,毛泽东已在此逗留近2个月了。他和斯大林讨论了缔结中苏友好同盟的问题以及其他许多问题。

  中国的新领导人早在1949年6月就作出了“一边倒”的重大决策,未来的共和国要坚定地站在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并与苏联建立最亲密的兄弟关系。在当时苏美对抗的冷战气氛下,新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苏联,选择了和平民主阵营,考虑是周密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苏联当时被认为是代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和领导力量,因而在外交上不选择苏联显然有悖常理。美国向来对共产党充满敌视,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因而双方疑虑重重,隔阂甚深。新中国不能不顾虑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而且党内同志都认为中苏结盟有利于内部团结和一心建设新中国。此外,中苏之间也存在着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苏联特权问题。倘若中苏关系僵化,后果不堪设想,德国和朝鲜可谓前车之鉴。一句话,新中国决定“一边倒”,乃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使然。

  然而,中苏结盟也非易事。第一,对苏联方面,这意味着局部的战略调整。众所周知,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远东地区也达成了妥协。斯大林担心中苏结盟会刺激美国。第二,中苏两党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存在分歧,两党关系存在着芥蒂。第三,苏联通过《雅尔塔协定》,与国民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大量特权。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双方消除分歧,增进理解,解决问题,排除障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次日,苏联承认新中国。3日,中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互派大使的国家。这样,中苏友好关系迈出了第一步。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

  苏联,谋求中苏结盟,并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许多问题。建立兄弟般友谊并非不讲国家利益;缔结同盟不是不要独立自主;要求苏联援助不是只当小伙伴而不要平等。然而,苏联方面带有某些大国主义倾向,这使得谈判拖延日久,但是苏联方面还是同意缔约。周恩来总理随即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谈判,于1950年1月20日抵达莫斯科。

  经过艰苦的谈判,中苏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苏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还互换3个照会。声明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决定苏联经济机关在中国东北自日本手中获得的财产以及北京原苏联兵营的房产均无偿地移交给中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的正式确立。

  毛泽东于3月4日回国。这是他第一次访苏,也是平生第一次出国。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不无感慨。

  应当肯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苏新条约和新协定的缔结对保障双方安全,维护远东和平,加强中苏人民的友谊和促进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