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三学生杀害陪读母亲 怎么回事?

2020-12-14 19:30

2020年11月12日晚10点半,南京某高中高三学生李某某难忍母亲的说教辱骂,持菜刀将母亲杀害,然后到一名同学家借宿一夜,第二天到学校向班主任交代情况,并打电话向警方自首。

又是一例学子儿子弑母,又一出令人扼腕的亲子悲剧!

据李某某同班同学讲,李某某平时表现看不出异常,成绩比较优秀。案发前两个月的一次模拟考试中,还因年级进步了300名,受到特别表彰。邻居透露,李某母亲是一名教师,在学校附近小区租房陪读。由于家教严格,母子经常发生争执吵闹,最终引发悲剧。李某某的父亲在江北上班,不经常见面。

看到这则消息,除了怒骂凶手丧尽天良,在人生经验“防火防盗”后面,再加上“防不孝子”词条,甚至自嘲“感谢不杀之恩”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搭了金钱搭功夫,竭尽全力只为让孩子有一个好的高考成绩,读一所重点大学,未来有一个可靠的前途。

然而父母的呕心沥血一片赤诚,没换来孩子的感恩发奋与回报,却换来了杀身之祸。

随手一翻,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2016年2月14日,北大学生吴谢宇经过精心策划,将母亲杀害于家中;

2019年11月22日下午,济南建大花园小区,24岁的大学生对着陪读的母亲拳打脚踢,致命15分钟里,邻居们只听到拳头到肉的吭吭声,最后一把尖刀结束了母亲生命;

2011年10月31日,留日学生 汪晶因为母亲无法满足其经济需求,回国一下飞机,对着前来接机的母亲一顿刀子,将母亲刺成重伤;

2020年8月,广西南宁某大学教授与律师丈夫,因为对儿子疫情期间执意返英表示反对,被留学生儿子黄某阳杀死......

看着这些案例,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那些看重自己的事业生活,对儿女学业没那么迫切,或者一般化要求的,即使儿女难以成才,子女也不会向他们追责问罪;

凡是遭儿子敌视仇杀的父母,一般都是对儿女学业特别重视,为了儿女成才,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和正常生活,俯首甘为儿子奴的父母。

给孩子送午饭的陪读母亲

面对父母的苦心孤诣,那些白眼狼子女黑白不分,恩将仇报,这让一心望子成龙的父母情何以堪?

尽管责怪父母会招致一些人的反对,还是要说,良好的动机未必产生良好的结果。这些家长的过度管控与施压,正是逼迫儿子成为凶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思考一:家长的过度控制是一种毁灭。家长再关爱再负责再有本事,也无法替代孩子自己行走于人世间。过度控制孩子的言行与思想,只能令孩子感到压抑窒息,让孩子对生命的激情,对人生的动力遭到阻滞和阉割,变成行尸走肉或者揭竿而起,反抗父母的控制,酿成悲剧。

吴谢宇

思考二,家长的逼迫是孩子主要的压力源。家长可以激励引导鞭策孩子,但不能变成监工和牢头,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逼迫和督促,让本来属于孩子自己的成长责任,变成给父母写作业,为父母考大学,父母善意的督促不但没能激励孩子,却成了压在孩子头上的大山,稍不留神就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和对抗。

思考三,亲子间没有建立良好的连接。亲子关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亲密的连接。通过情感连接,父母与子女的思维认知进入同一个频道,形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完美境界,家庭教育的目的悄然实现。相反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感受,只顾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灌输要求,孩子的所想所盼所愿无法进入父母的考量,亲子间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遇事无法共情,难以产生共鸣。“我都是为了你”,在孩子眼中成了“都是你们害了我”。与其说孩子恩将仇报,不如说父母单方面给与的恩惠,对孩子只是一种威压和逼迫。

思考四,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尊重尊重尊重。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萌芽,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给孩子自主权利和空间,并对孩子的表现接纳包容,学着理解信任。任何情况下的强势压制,只能激起反抗,自食恶果。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态度,那就是尊重。

思考五,接收孩子终将平凡的事实。有一个孩子对父母说:“你总让我考名牌大学,你们先自己考一个我看看。”天下父母皆望子成龙。但能真正成器的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孩子长大后,也就是一凡人而已,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对孩子苦苦相逼,搞得家无宁日,反目成仇,逼得孩子挥刀相向。

父母子女一场,绝对是三生三世的缘分,请珍惜这种缘分,让爱作舟,尊重做桨,包容体谅信任做鼓荡的风,引领孩子朝着人生汪洋大海乘风破浪,一路前行。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