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妇女节将近,本来这是个庆祝劳动妇女权益的节日,在国内却常遭女性同胞的非议,追根溯源,都是舶来品撞上土特产惹的祸。》》》三八送女友什么礼物
这个节日最早源自美国,1857年的3月8日,美国纽约的纺织和制衣女工上街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微薄的薪水,促成了两年之后全世界首个女性工会组织的成立。开了这个先例,随后的每年3月8日都有类似的妇女示威活动。1908年,仍然是纽约,妇女们提出“面包加玫瑰”的口号,要求得到经济和生活质量的双重保障。全世界首次庆
祝妇女节也是在美国,最初定的是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从1909年延续至1913年。
这个节日的时间更迭是随着妇女劳工运动的范围扩大而发生的,1910年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了首届国际妇女会议,会议的成果辐射到了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在俄国,著名的“二月革命”实际是以妇女罢工为前奏的:1917年的3月8日,彼得堡女工对“面包、和平与自由”的呼声最终引发了全市工人的总罢工。1921年,共产国际首先将3月8日确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而联合国则是于1975年首个全球妇女年开始在该日举行庆祝妇女节的活动。
然而,好巧不巧,这个日子的简说偏偏撞上汉语对女性的蔑称。“三”和“八”本就是南方诸多方言的詈词,沪语有“拉三”、“刮三”、“十三点”,粤语则有“八婆”、“八卦”之类,汉语学者刘福根将“三八”的条目追溯至元代文人元怀所著《拊掌录》,说是北部有个举止生硬的妓女叫生张八,西州则有个女人自称是熟魏三与之呼应,“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于是此二人去繁就简被别人合称为“三八”。按照这个说法,南方方言里的类似粗话原是中原移民带过去的,而之后又随着经济发展反过来影响了中原地区,声势浩大。
无论怎样,这两个浑不相干的文化源头竟然在这个节日狭路相逢,使得妇女节在国内遭遇了不该有的尴尬。这个尴尬从深处说,还是对女性的固有偏见占了上风——广大女性一提这两个数字就气不打一处来。
我知道这个蔑称很晚,大约是念小学以后,从某些调皮捣蛋的男同学那里首次听到的,之后也和所有女生一起同仇敌忾。然而,我忘不掉的是念幼儿园时,每逢妇女节,老师会教我们用红色的皱纸折一枚小花,送给来接我们的妈妈,那个时候妈妈们总会开怀地笑,从未流露半点儿对这个节日的不喜。
比起庆祝妇女节,或许反倒是去掉“三八”这个蔑称来得更要紧。当这个“国骂”不再继续玷污我们的日常语言,不再让女性感到难堪,每一天大约都可以是妇女的节庆。真话楠说
钱佳楠,作家,译者,著有短篇集《人只会老,不会死》,译有《粉红色旅馆》,2018年出版新作《不吃鸡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