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保罗-乔治来到北京,指导从近20,000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的30名球员,鼓励他们打出名堂。看到这群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我有些感慨,祝愿他们能美梦成真。
驻美这几年下来,我无数次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我也想像你一样做一个NBA记者,该怎么办?” 提问的朋友多是大学生,他们个个都有十足的热情,“要能去NBA采访,不给我工资都行”,在他们的言语间,我往往能看到一些当年自己追梦的影子,实际情况 是,我交流过的这些人中,真正努力去实现梦想的凤毛麟角,最终很多未能如愿打出名堂。
我来自农村,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农民,给不了我人脉和关系,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依靠的只有努力,比别人多两倍、三倍甚至十倍的努力。
我庆幸的是我很早就找到了梦想。中学时迷恋上打篮球,不管是土场还是水泥场,也不管是灰尘满地还是水坑满场,我都能找到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是篮球穿过篮圈的快乐,更是突破防守后助攻队友进球的快乐。从那时起,我知道,将来要做跟篮球相关的工作。
读到高中,我发现自己不再长高,在篮球场上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已然不大,悄悄地,在《体坛周报》、《篮球》的无形影响下,做一个像苏群老师那样的篮球记 者,成为了我日渐清晰的职业梦想。但摆在我面前的困难,同样明显:英语不够好,尤其是口语;文笔不华丽,写作文常跑题;生性很内敛,女孩子面前都不敢抬 头;甚至连普通话,都是满口的家乡味……所有这些硬伤,似乎都在告诉我我不适合做这个。但我真的太喜欢篮球了,脑海中没有其他的方向。
高三那年,我疯狂地练习英语,每天比同学们早起1个小时,天天喊天天练,哪怕是放假回家也没中断,没想到喊出了自信;我开始研究《体坛周报》的文章写法、 结构,慢慢模仿和学习,开始满县城搜集与NBA相关的书籍;我尝试和女同学交流,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累了,就抱着球去球场跟篮球约会。在科比凌晨4点 训练的故事传出来之前,我和我的高中舍友们早已经尝试,在凌晨4、5点起床,翻宿舍围墙去篮球场挥洒汗水。
在一切都朝梦想顺利 迈进的时候,打击不期而至,高考没能如愿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最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所并没有新闻专业的学校。短暂的失望之后,我在地大最不 受重视的英语系里重启追梦之旅,没有新闻专业课,那就自学、去周边学校蹭,同时利用校报、团刊进行实践,我甚至还办了一本学生英语杂志,这些都是为梦想做 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