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越是根本性的事物,越是难以捉摸而显得“虚无”;同样,越是根本的东西,变化越慢,直至归于恒常的“静”态,所以必须“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守住根本,求得“真常”之道。
关于“虚”的特性,相关的论述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此处“冲”即有“虚”或者“无”的含义。为何要“虚无”?因为“有生于无”,也就是“有”所对 应的价值或“德”源于“虚无”,可称之为“道体”。如何达到“虚无”状态?“为道日损”(《道德经》第4,40,48章)是主要手段。
关于“静”的重要性,老子提到“静为躁君”,“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第26,45,57章),静,就是“不动”,“不变”,也 就是“常”,只有“常”才有“真”,故有“真常”之说。因此,“致虚极,守静笃”是通往“真常之道”的途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与“重为轻根,静为躁 君”相呼应,回归根本就是回归于“静”,回归于“重”,也就是回归于“道”。唯有“静”,才能够“复命”,而“复命曰常”,相当于“远曰反”,“复归于 朴”(《道德经》第26,25,28章),也就是复归于“常道”或“道体”。
“知常容”,因为知常即知“道”之常,而“道冲而用之,或 不盈”,其容乃大;“容乃公”的“公”指的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前者侧重于“道以无为体”,后者侧重于道之普遍法则。代表“道”而行使权力的“圣 人”所掌握的是天下之根本,因此必须守住“常道”,具体到社会公共管理,就是要有“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79,49章)的法律,依法治国,社 会才有真实诚信,这样才能“公乃王”,无为而治。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这是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似的结构,它表明了道的终极力量,也反映了“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25,59章),权力只有守住“常道”才能长久,才能“没身不殆”。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进入极度虚无的状态,守住寂然不动之常道。万物欣欣向荣,我观察它们的回归。虽然种类繁多,却都将回归它们的根源,回归根源叫作清静,清静就是复归本 性,复归本性即守住常道,知晓常道称之为明智,无知盲动有凶险,懂得常道才有包容之心,包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使天下归心,天下归心才能上合于天,上合于 天才能有道,有道之治才能长久而没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