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麻纸-------为民“铺就”致富路

2018-05-06 18:17

  (本报通讯员 吕宏)立足各村实际,为贫困群众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用“造血”扶贫让贫困群众致富,这是西和县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西高山乡朱河村通过发展麻纸产业,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路,是全县产业化扶贫的一个缩影。

  朱河村制作手工麻纸的历史悠久,但是多年来由于山大沟深,信息闭塞,这门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一直沉寂在大山深处,不被外人所知。

  近年来,乘着乞巧文化的东风,西和县大力宣传和推广乞巧文化产品,西和手工麻纸以其古老的工艺、精湛的技术、独特的书画效果受到广大书画家的热爱而声名鹊起,通过电子商务热销各地。

  “我捞了一辈子麻纸,也没发家致富,没想到如今麻纸这么值钱了”。年过花甲的刘智会,是西高山乡朱河村一位制作传统手工麻纸的老艺人。

  正是靠着这门技术,近几年刘智会家每年的经济收入都在10万到20万元,住上了二层楼房,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有钱人”了。

  手工麻纸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带动村民致富的巨大潜力越发凸显,手工麻纸制作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2015年初,西高山乡在朱河村建立了手工麻纸技术扶贫培训基地,成立了朱河村手工麻纸协会,通过像刘智会这样的典型示范,给群众算经济帐,广泛发动群众学习麻纸制作技术,打破技术垄断,让家家户户都能生产手工麻纸。

  “大半辈子过来了,我就会种地,村里会捞麻纸的挣钱多,但是我没技术,只能干着急啊”。尹福末是朱河村里的贫困户,过去多少年,除种庄稼外,也没有掌握其他技术,家里经济收入一直很微薄。

  在手工麻纸技术扶贫培训基地,尹福末学习掌握了麻纸制作技术,并且已经加工出了第一批手工麻纸。这让尹福末十分高兴,“捞麻纸虽然很辛苦,但是能靠这门手艺挣钱,比种庄稼的强多了”。

  和尹福末一样,现在朱河村40户贫困户中,通过技术扶贫培训,已经掌握麻纸制作技术的农户达到21户,而仅麻纸制作,一年能为全村村民带来近百万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西高山乡还加大朱河村核桃、土鸡养殖、花椒种植等特色产业扶持力度,群众增收渠道越来越宽了。

  “一宝富三家”----西和手工麻纸产业的发展,受益的不仅仅是朱河村人。

  西和手工麻纸通过电子商务畅销全国各地,也给西和电商人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同时还带动了物流快递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确实为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的大道。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