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那本成人填色神书《秘密花园》刷了不少屏,最早看到推荐的时候心里就想了下”应该有人会买哦“,等到被刷屏的时候怀着好奇还去豆瓣看了 下,发现连豆瓣这样的文艺摊货对这书也聚集了不少好评。此书被形容成减压神器,三联周刊也写了推荐:“对成年人,填色是巨大的放松,填色时几乎能达到冥想 状态。”
代购也好软文也罢,我想销售榜单终归还是说明一些问题,而我,对这些使用心得的好奇远比对这书本身的兴趣大。作为一个10岁开始坚持写日记,到如今已经把写东西变成人生里减压常用手段的人来说,很容易能体会到那种以某种不借助他人的游戏方式进行自我疏导的需要。
跟身边的人聊起这书的畅销,做设计的男友无所谓地说:“有这么多压力大的人啊。”我想对一个热爱设计本身的设计师来说,大概很难理解创造力很弱的大多数 为什么需要填色来减压吧。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也好,生活也好,甚至恋爱,也多半是凭借着本能直觉机械地劳作和判断。在北京生活的时候,我做着电影 和音乐这些看起来很有趣的工作,也依旧觉得不过是机械的体力劳动。休闲当然也是有的,有吃喝玩乐买,还有电影音乐读书和智能手机,但其实这些外化的减压方 式其实跟上面说的“自我疏导的游戏方式”并不是一回事。
“自我疏导的游戏方式”是完全专注向内的时段,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向自己 的表达,写过日记的人都知道,写的时候你不会接受他人和外部的影响,只专注一股脑地说心里那点事就好了,不需要解决问题,也不强求获得乐趣,只需要向外输 送。我能想到的并体验过的这类游戏方式就是写东西和跑步。写东西可以向外输送情绪和观点,而跑步是强迫运动代谢自己的身体,这种代谢可以输出疲劳、焦虑等 各种负面属性的东西。
跟通常的休闲娱乐不同,休闲娱乐一般以获得乐趣和快感为主要目标,比如你吃顿好的,看个好电影什么的。但自我疏导 的游戏方式效果一般是获得精神上的宁静。这种精神上的宁静对人生的平衡感价值不小,在我看来,好吃好玩好开心可以少个十回八次,但那些向内的时段,你说不 清他能铲除什么毛病,但他的确几乎是让我人生状态达到及格的必须品。
我深信这样的游戏方式还有不少,因人而异,我还看到有抑郁症患者说 自己开始每天在知乎上回答各种古怪问题后自身得到疏解的。因为流行起的填色才想到这些事,然而并不想安利一本书,倒是很想安利这么一种向内的游戏方式。回 到那个矫情的题目,“客尘”出自佛语,解释起来就是尘世烦忧,《维摩诘经》中说“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向菩萨看齐太不靠谱了,生出来了哪特么避客 尘去,但逃离外部疏解自我确实不是鸡汤而是生存技术活,有备无患,有病一试吧。有时候想想,做人这种动物还真是不容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