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全国劳动模范、江苏油田井下作业处高级技师田明先进事迹报道之二

2018-09-12 19:58

  论身份,他是一线工人;论学历,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的创新成果却获得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加工作30年来,田明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8篇,完成革新成果92项,为企业创造6000多万元经济效益。10余年时间,他完成了从油田技师、高级技师、技能大师、首席技师到中国石化技能大师的5级跳。

  工作不久后的一次地层测试,他交了白卷

  1985年7月,20岁的田明从江苏油田技校钻修班毕业后,被分配到采油厂攻关队地层测试组。

  “这可是只有大中专毕业生这样的‘宝贝’,才进得去的好地方!”同学这样祝贺他。

  然而,当田明真正接触地层测试工作,便傻眼了:地层测试有多种工具、上百张图纸,复杂的结构原理自己根本看不懂;跟着师傅、同事上班“跑龙套”“打下手”,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直接卡壳。

  所干非所学,两眼一抹黑,又在高人堆里,田明有些茫然。

  不久,发生在黄X10井的“囧事”,深深地刺痛了田明。

  1986年秋天,他随一名技术员到黄X10井录取地层压力、温度等参数。忙活几天后,没有录取到任何资料。在这口井的工作上,他交了一张白卷!

  失败的原因很快分析出来,因为他操作不熟练,致使下井工具没能及时关闭。

  虽然领导没处分他,但延误工期和返工造成的损失与影响,使田明深深自责:如果自己技术熟练一些,工作更细心一些,就不会出现操作失误。

  “地层测试是精细活儿,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数据不准确,会误导后面勘探开发上的很多事。”“当好一个工人得有几把刷子,地层测试光吃苦下力气不行。你还年轻,不怕,只要肯学、肯钻,早晚能成。”领导和家人的分析、鼓励,使田明的心亮堂起来。

  时隔多年,田明每次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都要重揭这个“伤疤”,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在哪个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要有志向、有追求,这样才会有动力、有进步,才能走得更远。

  解难题搞革新,他采取缺啥补啥的笨办法

  看到身边的同事经常搞攻关、出成果,为生产解决了很多难题,田明既非常羡慕,又有很大压力,下定决心当一个有技术、受信赖的工人。

  田明上班更上心了,跟着身边的能人、高人看图纸、学技术,反复默记、练习操作要领。同样的事,他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样学技术,他总是多练几遍。这种习惯一直伴随着田明的职业生涯。

  当时,仪表班用的进口测试时钟和压力计出了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田明决定用原理相通的普通钟表练手。他专程去南京购买钟表维修书籍,在所在小镇上一有空就赖在钟表摊前不走,揣摩修表师傅的操作。有感觉后,田明就逮住机会追着人家要帮着修手表,以至于不少人见了他就躲……田明凭这手艺在生产中解决了很多难题,1994年被聘为原轻工业部钟表研究所200JC型计时器技术顾问,当时全国石油系统仅有4人。

  多年来,无论解决生产难题,还是搞革新项目,田明都采取缺啥补啥的笨办法。为了搞压力计过载保护器,4年多时间,他一边反复研制,一边临时抱佛脚找来书本,学习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等理论知识。他研制的压力计过载保护器于2009年获得中国石化技能创新成果一等奖。

  随着对本职工作的熟悉,越来越喜欢捣鼓革新项目的田明深感自己初中文化底子薄,实在摆不上需要“高精尖”技术的地层测试岗位台面。尽管书本上的东西,让这个 “车钳电铆焊”样样玩得转的技能大拿十分头痛,但为实现不断放大的梦想,他开始了长达20多年学文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马拉松”。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田明就参加高中文化补习班,在一年半时间里,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恶补高中3年课程。时隔数年,1996年到2000年,他学习机电一体化大专课程,因高等数学、微电子等艰深难学,加上工作忙,3年的课程竟花了5年时间才拿下。此后,又隔10年,田明年逾不惑,毅然报考了石油大学网络教育石油工程本科专业,与当年技校同学的孩子当了校友,49岁的他在2014年成为一名高龄本科毕业生。(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不断加厚的文化、专业理论底子,成为田明成长的加速器。近10年,逐渐摆脱知识和能力“贫困”、厚积薄发的田明,进入职业生涯的收获季:在解决大量生产难题、为企业创造可观效益的同时,经过实践与理论不断融合,他主导的“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忙里偷闲学习,他向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攀登

  2012年3月的一天凌晨,北方某连续油管设备公司招待所,47岁的田明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滑动鼠标。

  “才3点多,又睡不着了?”井下作业处连续油管队队长一觉醒来,看着亮光处田明的背影,打招呼。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