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戴新伟《许多张脸,许多种情绪》

2019-04-30 15:20

  戴新伟终于又出书了,和上本书隔了11年。

  2004年,他到广州,做《南方都市报》阅读版的编辑,我就想,也许有一天,他会出版一本书评集子。没想到等了这么久。

  前几天拿到书,看了目录,发现: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对阅读时光的纪念,而且是最初的,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这么肯定,是因为我们曾经相熟。

  我们认识大概是2000年初冬。那年夏天,读大四的我开始在出版社上班,偶尔给媒体写稿,认识了成都晚报副刊部的编辑洁尘。不久,洁尘调到成都日报副刊,我继续写稿,稿件由洁尘转给了负责相关版面的编辑戴新伟。戴新伟给我回信,称我安老师,我给他写信,称他戴老师。我们都以为,在出版社和日报社工作的,多是一些老同志。

  通了几次信后,就通了电话,知道年纪相仿。一个初冬的下午,我们约在出版社附近见面。我记得,他骑自行车来,我带他去了出版社附近的书店,他买了福克纳(也许是后来的事)。

  后来就约着一起喝茶、逛书店、吃饭。很多地方都是他带我去的,他在成都读大学,对成都比我熟。他的视野也比我开阔,很多书、音乐,第一次听他提起。那时,我读外国文学作品不太多,大学时代,我读光了大部分国内新锐作家的作品。遇到戴后,在他影响下,我开始读“主流”之外的趣味佳作,比如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的那些,麦卡勒斯、《小城畸人》、妹尾河童等等。《病夫治国》也是他推荐的,我后来又推荐给其他人,《夫妻善哉》,也是他推荐的,他到广州后,还寄来了一个复印本:他那本,大概是在总府路外文书店买的,那时,外文书店突然引进了一批台湾书,品种很多,我们一起去淘过几次。

  伦纳德•科恩,是他介绍的,临去广州,他还送我一套精选集,后来,又寄过一张。他在这本书里写的,买了几册《董桥文录》送朋友,他也送我一册。之前,我读过几本董桥的书,不喜欢。有没有他听我讲过,然后又影响他的书,我不太记得了。不过,我们一起读的书、淘的书、碟,太多了,那真是一个丰盛的时代,又碰上青春年少。

  他对我帮助很多——我离开出版社,工作和房子,都是他介绍的。他还介绍了一些朋友给我认识。怎么说呢,他是我刚刚进入成都时认识的那些人,通过他,我了解成都,认识朋友,并在此扎根。

  这本书是《许多张脸,许多种情绪》。记载的是一个文艺青年的趣味阅读史,正是这些“主流”之外的趣味,构成了美妙有趣的世界。小戴的趣味还很多(我们都是喊他小戴的),这本书里记载的只是一些,只能算书房一角。功利时代,要问趣味是什么,有什么用,森林的花草,书房里的摆件,世界必不可少的组成物,也是风情所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