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贵族流离谭:席尔梅斯与亚尔斯兰

2019-05-11 16:21

  “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位国王……”

  由吟游诗人唱出的脍炙人口的帕尔斯歌谣,决定了席尔梅斯和亚尔斯兰两个人的命运。表面上来说,帕尔斯的王冠只有一顶;往深了说,“造物主”田中眼中真正意义上合格的王者,只有解放王一人。

   大概是因为出于同一作者笔下,同时又是少年君王式的人物,亚尔斯兰时常会被人拿来和赖因哈特类比。然而两者之间实质层面的相似性,甚至远远大于作为亚尔 斯兰反面而存在的席尔梅斯。相比较于莱因哈特这种原型非常明确,亚历山大式在心勃勃的“西方开明专制君主”,亚尔斯兰则是十分典型的东方圣人式理想帝王。 贤德、亲民、怀柔远人而非杀伐征服;自身看起来似乎在智勇上都算不上最为顶尖,然而却善用麾下能臣宿将无数。最为重要的是,亚尔斯兰具有超乎寻常的同情心 ——这种同情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善良或怜悯,而是一种近乎于中式圣人“一体之仁”的特殊禀赋:他能够充分体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对于极为广阔范围的人 们(很多时候甚至是敌人)都抱有换位思考和尊重对方的意识;甚至会将他人的福祉视作自己的责任,当他人遭逢不幸时会抱有自责意识和罪恶感,尽管实际上与他 无关。显而易见,这种能够“忘却自身”同时又能心系他人的理想君王,正是作者文人式浪漫主义的体现:东方文人的入仕情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够让自己尽展才 华、实现政治理想的主君(“离经叛道”又才华横溢的那尔撒斯,就是一个作者自我带入的典型例子)

  完美君主的形象存在于每一位文人的思维 中,但这一完美形象在现实化的过程中势必遇到种种需要逾越又很难逾越的障碍。首先是实际存在的种种利益和欲望的冲突:现实的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某 些人的幸福必须以另一些人的不幸为代价。亚尔斯兰毕竟不是拥有超越性力量的神明,如果他无条件爱所有人、对于任何行为都能原谅,不仅在技术上无法实现,也 会激起读者的反感,被人嘲讽为“圣母”。热爱中华文化的田中大概对“爱有差等”还是有所了解的,在塑造亚尔斯兰的时候也适时强调了他关怀的优先顺序和判断 标准——他会在不离不弃的忠臣达龙决斗遇险时拔剑怒斥辛德拉王子、会把恩师兼恩人那尔撒斯的政治理想视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会在心怀好感的鲁西达尼亚女骑士 开满鲜花的魂归之所久久伫立,更能明辨本国民众和别国势力的利益孰先孰后……席尔梅斯之于亚尔斯兰,恰是这种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集中之处——因为“地上只有 一位国王”,自己作为王者的任何成功同时也必然意味对方的失败;所以尽管席尔梅斯是给帕尔斯带来灾厄、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人,亚尔斯兰也仍然对他抱有相当深 切的同情心:在不多的独自心理活动中,屡次关心着那位与自己人生轨迹交错的帕尔斯王子掩藏在面具之下的情感和被翻弄的命运。但亚尔斯兰同样会高举着鲁克那 巴特宝剑,对着席尔梅斯宣告自己对于宝座的所有权;也会身着金甲督战,准备担负起杀死作为帕尔斯敌人的席尔梅斯的后果。虽然善良,但却并不天真,也许这就 是作者赋予亚尔斯兰这个人物的性格轮廓。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