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阶段” 新谈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呢?

2019-07-23 17:59

  初中时上数学课。数学老师鼓励我们,面对薄薄的一本教科书,要先勇于探究,“把书学厚”。等到学厚了,再把书读薄。后来知道,这是对华罗庚先 生”读书学习法“的演绎。我在数学课上一向头痛,终究没学出名堂。不过在别的领域还多少学了一点东西。后来陆续接触了其他各家关于学习和成长的理论,好像 觉得冥冥之中有些共通之处:很多理论都喜欢把发展切成三个阶段,暂且就叫做”三阶段论“吧。

  这样的三阶段论有不少。禅宗有所谓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王国维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若不学文而要学武,李小龙也有所谓“一拳是一拳”“一拳不只是一拳”“一拳不过是一拳”……若说这是中国特色,也不尽然。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谈学 习,也把它切成三个阶段,所谓“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就连道德发展也有”三阶段“,比如皮亚杰的”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 习俗水平“……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为把心理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切成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描述并讨论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而描述并解释这 种现象,正是这篇小文章的目的。且允许我大而化之,也斗胆提一个我自己版本的”三阶段论 “出来。我们会发现,不管这三个阶段被如何命名,它们所蕴含的某种内在属性,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第一个阶段我将其称为”本能阶段“,也 就是以天性的、自发的、感性的方式接触和学习。这就好像我们小时候通过游戏、观察、模仿和试错来认识世界一样。我们不见得很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个动作, 也谈不上对一个对象做多么精细的操作。我们只是跟着自己的天性和热情前进,被某种内在的力量和兴趣所驱使。这就是怀特海所谓的“浪漫”:”从接触单纯的事 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就属于这样一种兴奋。“ 我们对事物的觉察和认识是具体的、形象的,我们可能隐约会感觉到一些规律的存在,但不能说出所以然。但我们本质上会因为学到新的东西感到兴奋,所以“看山 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却不觉得厌烦。

  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逻辑阶段“,也就是用原则、规范、步骤和理论来认识世界。我们利用这一阶段学 习和总结的规律,解释上一阶段开始累积至今的直观经验,将其分类,变成有体系的知识。反过来,这个逐渐成型的知识体系又帮助我们不断同化新的信息,把更多 的知识纳入到这个体系里。这些新的知识进一步塑造这个体系的结构,让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规则和理论,以便更好地学习。这可以看做是怀特海的“精确”,或者 皮亚杰所谓的“形式运算”。同时,我们能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分析事物,试着将它还原成更微细的元素,理清内在的结构,以便把握其下蕴含的本质。这样一来, 山就不再是山,而是一沙一石,一草一木;水也不再是水,而是流速、流量和流向之类。我们在高中、大学和以后的阶段所受的学术训练,当属此类。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