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4.83%,所辖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国家级生态县
◇“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这不是城市规划蓝图,而是漳州很多市民家门口的风景,眼前的幸福
地处闽南、物产富饶的漳州,森林覆盖率接近65%,目前全部11个县市区中,有9个为“国家级生态县”,78个乡镇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
不仅绿色,而且和谐。
漳州曾走出过“四有干部”谷文昌,孕育过110服务精神,更为中国女排一路拼搏夺冠作出过巨大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漳州以“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生态文明战略,通过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生态之城
“去年9月我大学毕业回家时,真的被眼前的变化惊着了……”家住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南星村的许斌说,他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家乡南星村竟脱胎换骨成眼前“水清岸绿”的模样。
南星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多年来一直是“脏乱差”的典型,水体黑臭,治理难度很大,连千年古刹南山寺边的放生池也堆满陈年垃圾。“概括起来就是道路不平、垃圾成堆、蚊虫乱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针对上述民生“痛点”,漳州市更以铁的决心和举措,全面深化整治行动。通过“河道清淤、拓通改造、截污治污、生态补水、绿化提升”,累计投入逾15.7亿元,完成了全部河道清淤,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并总结出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
“人家都羡慕我们呢,说我们住的是‘湖景房’。”年过七旬的黄亚西老人是龙文区蓝田镇湘桥村人,对家门口这条曾经淤堵黑臭、目前已建廊栽花、风情万种的九十九湾河感慨良多。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漳州已很普遍。“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已不是城市规划蓝图,而是很多市民家门口的风景,眼前的幸福。
曾是荒郊野地的碧湖,现已发展成碧湖生态园,商贸、服务业等社区配套完备。住在这一社区、已从“村民转身为市民”的严育斌说:“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不仅环境变美了,公共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生活非常便利。”
吸进肺里的空气、喝进胃里的水,才是最大的民生。漳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了一批生态示范项目。目前漳州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31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5.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
工业要绿
入眼一片翠绿,绵密的绿树沿着湖岸,扩展到整个视野。若不是继续前行,难以想象这个“中式后花园”所处的位置,竟是机器轰鸣、铁水翻滚、钢花四溅的钢铁工厂——福建三宝钢铁。
位于金峰开发区的三宝集团生产区,没有异味刺鼻,没有烟雾弥漫,没有粉尘飞扬,与之相反的是静谧的亭台湖畔,厂房被葱郁的林木簇拥着。
“企业的经济价值不能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三宝集团董事长王光文在主题教育研讨会上坦言。近年来,三宝集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投入近4个亿对厂区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仅2018年一年便利用余能余热发电并网3.4亿度,节约标煤约10万吨,节省成本近2亿元。
废弃的快餐盒、一次性杯子、牛奶盒……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漳州市陆海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仓储区,堆积如山的塑料瓶、餐盒经分类后,被打包成块,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点垃圾异味也没有。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纸塑分离、铝塑综合处理等专有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再生纸浆、再生铝粉和再生塑料颗粒,回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制品中。其中,我们的再生塑料颗粒被评为了‘福建省单项冠军产品’。”陆海环保再生利用中心常务副总王华亮说。
“绿色制造”让生产更加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产业园区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带动企业发展,也可以破解产业园区在跨越式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漳州市芗城区委常委、金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郭炎河说道。
近年漳州积极引导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